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陈独秀在《中国农民问题》中提出,农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一种伟大的潜力,“在中国目前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国民运动中,不可漠视农民问题”。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中,赞扬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号召革命者要到农村中教育引导农民。上述主张(     
A.指出了统一战线存在的不足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强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D.利于革命运动取得重要成果
2023-11-01更新 | 33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 . 有学者指出美苏大战略中含有巨大差异,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出于这种差异,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意识形态的不同B.社会制度的不同
C.经济体制的不同D.国家利益的不同
2023-07-28更新 | 486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测试卷 02(期末真题重组卷)
3 .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文献,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③“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④“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2023-07-15更新 | 286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选择题汇编——世界近代史
4 . 马克思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自发表以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德文版所说的“最近25年来的情况”的史实是(     
①宪章运动②第一国际③巴黎公社④共产国际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3-07-10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选择题汇编——世界近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6 .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2023-04-06更新 | 1530次组卷 | 27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7 . 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这显示马克思主义(     
A.重视科学成就的探索B.重视政治运动的开展
C.重视与工人运动结合D.以论战形式广泛传播
2023-03-18更新 | 440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02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问国民党当局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抗战胜利B.讨论国民党的改组
C.争取和平民主D.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12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