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法国沙龙文化

沙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社会史。广义来说,沙龙(salon) 是以谈话(conversation) 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来聚集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文化作为当时西欧上流社会的一种贵族精英文化,发展历经两个世纪,对法国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17世纪初的朗布依埃沙龙享有“优雅社会摇篮”的美誉。因其在装饰为蓝色的客厅纳客,而以“蓝色沙龙”著称。蓝厅中的言谈和娱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享有荣耀的不是权位,而是天才,学识和风度。许多闻名世界的大作家都将蓝厅作为他们作品的首发地,例如高乃伊的大多数戏剧作品都在此朗诵过,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摘编自曹丹丹《沙龙文化在中法两国发展的对比性分析》

材料二   就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这一时期,处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在思想领域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活跃非凡,人们冲破封建宗教道德牢笼,人性获得解放。这一世纪的沙龙更为开放和活跃,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丝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沙龙社交谈话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沙龙到了十八世纪逐渐由教育与教化的作用、文学性的讨论,转化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

——摘编自郭莹莹《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19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瑞卡米耶夫人和吉哈丹小姐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浪漫主义逐渐成形。接着,沙龙文化渐被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任意写出两个可能出现在沙龙的与法国有关的具体话题。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以“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为主题,对17-19世纪法国沙龙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
2021-04-12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扶危济困。

材料 孙中山特别重视扶贫帮困民生战略。1919年他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夫国之贫弱,必由一定之由也,有以地小而贫者,有以地瘠而贫者,有以民少而弱者,有以民愚而弱者。”关于扶贫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实业”:

“实业乃富国之本”,“今之美国,吾人知其为世界最富最强之国也,然其所以致富强者,实业发达也。”孙中山指出,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通过发展交通促进货物流通交易。二是要发展特色产业。孙中山提出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应重点发展“茶业”。

——摘编自黄和平《孙中山习近平扶贫思想比较研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扶贫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提出的背景。
2020-09-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历史试题
3 . 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

派别相关史事
兵家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昌于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
农家1863年,夏燮为《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
墨家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仁俊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

材料二   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019-06-10更新 | 3301次组卷 | 35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