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2 .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1:

材料2: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两部著作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体现了哪一核心思想?
(2)材料2中的两部著作产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体现了哪一核心思想?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图三和图四两部著作的共同主张。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1、2中四部著作的相同点。
2013-09-06更新 | 10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