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遗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对材料三的理解。

2 . 宪政建设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梁的共同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政治建设中是如何实现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4)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2017-12-0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东山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创作了许多关于圣母的画像,下面这幅画通过母亲的柔美、圣子的可爱,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

材料二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互相结合的行动,也是人民自由协议的结果。……在有契约结成的国家里,人民当然拥有国家的主权。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卢梭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拉斐尔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次思想潮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相同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在中国文化趋于精细内省的同时,不仅孕育了新的思想体系

——理学,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一个高峰——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5 . 辛亥革命是近代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四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1)据材料一,广州、武汉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4)针对材料四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局面,孙中山有何重大理论创新和政治举措?
2016-11-18更新 | 10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联合命题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