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经过古公、文王、武王三世的经营,居然击败了商王国。但周人没有被轻易的胜利冲昏了头,他们处处都反思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最后才认定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论。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人间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カ。这些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某一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这种观点摆脱了宗神与族神的局限,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超越力量。统治者承受天命,即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要求,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是高超的理想,很难在真实的人生完全实现;但是,正由于有此理想,人间秩序的境界得以提升!周人悬此理想,可谓是中国文化上划时代的大事,不像别处以神意喜怒为标准的文化,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走到这一步。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时人仍言天命。但与西周天命观相比,春秋战国时的天命论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是普天之下国祚的依据,而是转换为得天之佑的意思。其使用者也由周天子专属而降至诸侯、贵族阶层,天命的神圣性渐次褪去。更有甚者,天命竟为人的意志所挟持显示出工具化的色彩。此外,春秋战国时人对于天命与德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坚持德为天命之根据;有人却肯定命定之天的作用;有人则意识到天命并不专辅明德。倘若说以人事作为天命转移的根据意味着周人理性精神的出现,则可见春秋时期的天命观并非沿理性线索发展。

——据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天命观的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天命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材料三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观察材料二所给图示,指出本时段(1850—1929),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2017-10-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