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科技的发展对改变世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折射着世界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三幅图片(图一:牛顿。图二:爱因斯坦。图三:人民日报——号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一图二图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李约瑟这段言论的理解。
(2)据材料二,指出图二与图一科学家的物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并扼要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科学是如何“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的?(2分)
2016-11-18更新 | 10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年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选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其中否定孔子的有:
“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只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吧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丑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孟勇之决心,塞决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智者”、“完人”。
“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同代人“矮化”孔子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将孔子“维新化”?而陈独秀却要将孔子“丑化”?
(3)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2016-11-18更新 | 6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下列图片

图片一 元杂剧壁画                                        图片二 同光十三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杂剧能够兴盛的原因?
(2)图片二反映了同治光绪年间的什么戏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剧种的艺术特色。
(3)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看法。

4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思想文化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嬗变的认识。

5 .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年间,官吏“唯知民耗,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6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7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7 .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哪两位思想家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
(2)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哪些主张?
(3)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2016-08-1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启东市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8 . 新文化运动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当时的激进主义确实存在态度偏激,思想狂热,趋于极端等倾向,因此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缺少理性。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既不可能设想由下级权力来命令上级,也不能设想除了最高权力以外谁能制定法律。所以,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该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民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 ,“强迫他自由”。
——整理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洛克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图二和图一、图三和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进程基本规律的认识。
2011-08-04更新 | 7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云南省昆明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材料二: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公共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新订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
材料四:1762年《社会契约论》发表: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颁布: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颁布:1792年法国大革命达到高潮,巴黎一度血流成河;150年后,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240多年后,我们仍要回望这根人类文明征途中的标杆。
(1)指出材料一的作者,谈谈你对他这一主张意义的认识。结合社会背景说说与同时代的孔子相比,两者在关注问题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西欧的宗教改革在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方面与文艺复兴相比,有哪些发展与进步。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卢梭的政治主张,结合材料四,评价其政治主张的实践效果。
2011-03-07更新 | 3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