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杜甫的诗因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被后人称为“诗史”。有人认为它是研究唐史的第一手史料,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C.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D.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
B.其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
C.其作品通俗易懂,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D.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2021-10-22更新 | 401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据此可知
A.《诗》《书》记载了周王室衰微的史实B.孔子推崇唐虞、秦缪统治
C.《书传》是研究西周制度的一手史料D.儒家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新唐书·文艺传》(77位)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江西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712770年),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757年)


(1)指出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那些途径或方法?
2020-12-2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7 . “郡主之恋”是《十日谈》中的经典故事。郡主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 如雷,将仆人关人地牢,她却愤然驳斥:“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这一故事说明了
A.欧洲社会普遍实行着神权政治B.女性在当时完全没有应有的权益
C.作者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赞赏D.作者由此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020-05-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以中国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到比利时走访第二国际领导机关,并要求接受他的党为成员。孙中山表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在孙中山接触到的所有欧美社会主义理论中,他最敬佩,最崇拜的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际上,他对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理论的借鉴才促使他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资本公有和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理解也不完全赞同,更不主张在实际行动中毫无保留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摘编自王涛《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