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 道试题
1 .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

——邝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材料二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精英历史观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一场重大的思想和文化运动,它的核心特征是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发展是社会合理化和人类幸福的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五花八门的思想凑成的大杂烩,但人们更应该从某一中心点去考察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去发现它真正的历史意义。启蒙思想的基本倾向不在于反映和描绘生活,而在于相信人的思维具有塑造生活本身的力量和使命,从而推动了思想的世俗化进程以及科学的发展。

——卡西尔《启蒙哲学》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启蒙的主导理解形式并非完美无缺,它不仅对理智启蒙和规范启蒙的认识有片面性,而且相信两者是天然统一,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启蒙的理智层面把自然科学视为一切知识的典范,认为科学不仅必然造福人类,而且为人类知识提供了普遍标准和唯一正确的方法,显然包含着一种片面的科学主义偏见。在规范层面上,启蒙受资产阶级世界观影响,把从孤立的单个的个体作为理性和自由的唯一主体,把个人的抽象权利和私有财产权作为所有社会秩序的规范基础,显然也带有自由主义偏见。

——汪行福《理智启蒙和政治启蒙的区分与互补性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分析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启蒙运动不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反思启蒙运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认识
2019-06-0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卷
3 . 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是如何利用中国形象批判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人找到的“最重要的是非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是非标准是由近代哪些中西文化论争的核心主张积累而来?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4 . 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造纸业的发展加快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后汉书·蔡伦传》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魏晋时期,纸的制浆程度已接近近代打浆机的水平,纸的种类有麻纸、楮皮纸、桑皮纸等。由于纸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籍大量出现,藏书、抄书之风尤为盛行,对书法和字体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已开始颁布用纸书写公文和奏章的法令。隋唐五代,民间大量出现造纸作坊,开始用竹造纸,四川地区还出现了用芙蓉花汁液作为染色剂的信笺纸。常州、杭州等数十个州邑成为生产纸的地区。宋朝用植物茎秆造纸技术的创新,满足了活字印刷术籍的需求。纸的加工花样翻新,举凡纸帐、纸衣、纸伞、纸被、纸花等应有尽有,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时期,我国纸的商品开始流入东南亚和西亚地区,至郑和下西洋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超《材料人文之从甲骨到造纸》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造纸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促使其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造纸术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6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并归纳理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胡适等人为解决“文化”上的不足,学习“西洋近代文明”的运动中提出哪些主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7 . 学者王志刚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力度,往往决定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肩中国思想解放之任者实为康梁。虽其解放之程度不如党人,然革命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二重束缚自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中,掊诋满洲执政者不留丝毫余地。清室失去国人信用,梁任公之笔墨与有力焉。清室既失去国人信用,而朝廷上又无改革希望,故革命势力日增也。此又梁任公无意中间接助革命之一端也。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材料二 此环奇宏肆之理想,当康氏二十七岁之时既已成立于胸,直至年逾耳顺,其言论亦未尝越出此早年理想之范围。光宣朝士斥康氏为过激,民国时人复鄙之为顽固者,盖由世风丕变,相行之下,康氏政论遂若新旧迥殊。……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而梁氏自谓其太无成见。……梁氏对于清末民初种种政治问题之主张,确多针砭时弊,有为言之。及时势既异,其主张亦随之而改变。……康氏欲以小康义行维新,其反对民族、民权之革命实一不可避免之理论结果。……梁氏于欧洲之历史政治认识较深,其言论乃渐倾重于民族思想,而终至放弃《公羊》三世。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我毕生的职责。这种精神一经唤起,中华民族必将使其四亿人民的力量奋起,并永远推翻满清王朝,然后将建立共和政体。……因为今日中国已为满洲人所据,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垂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先进思想家是如何冲破材料中的“两重束缚”的?
(2)材料二中的“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而梁氏自谓其太无成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差异形成的原因。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王志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之《顾炎武》

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炎武所著日知录……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人”,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对他‘贵创’、‘博证’的精神十分推崇”。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这一观点萌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顾炎武这一思想观点的深远影响。
2019-05-20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5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中国走向近代民主奠定了基础,只是在十七世纪,他的思想还不能开花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如果君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百姓“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当政者怎么能算好官呢!应该“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在讨论禹“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是否合法时,孟子认为禹原来推荐的人是益(即贤者),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启,但在禹死后,“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因此,启“得乎丘民为天子”。

——据《孟子》

材料二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封建之法“利不欲其遗于天下,富必欲其敛于上”,“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即议事机构)。”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根本上说黄宗羲仍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所谓的“掘墓人”,但他比孟子做出更合乎近代民主的思考。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根本目的。
(2)据材料一、二,说明黄宗羲民本思想对孟子的发展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的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
2019-12-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018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三   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越南语)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家训文化对越南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