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26 道试题
1 . 2001年,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04年,又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主要是因为他(     
A.引领了世界杂交水稻技术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B.解决了能源危机和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精神
C.研制“两弹一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
D.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达到世界一流
2 .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两位先生”是(     
A.民主与科学B.民主与共和C.和平与发展D.自由与平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77年冬天,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出现这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推行B.“希望工程”的启动
C.高考制度的恢复D.义务教育制的颁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概括了“打倒孔家店”的文化内涵;“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打倒孔家店”的实质是(     
A.反击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B.否定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
C.抨击专制思想以维护民主共和D.开启中国思想发展的近代化潮流
5 . 蔡元培在1916年时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以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蔡元培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反对盲目排外思想B.指出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C.美化西方殖民侵略D.否认农民运动的可行性
2023-02-21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在分析启蒙思想时做出了一个比喻:“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下列言论中与“设有栏杆”含义最为接近的是(     
A.“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B.“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C.“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生而平等”
D.“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4世纪起,文艺复兴最先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各城市得到发展。当时,新兴的市民阶级,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天主教会的神学独断。一度湮没千年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另一方面始终坚信“上帝至上”的思想,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与教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摘编自冯英《理性与信仰的交织一一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

材料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蕴育于维新运动期间,形成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发展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1898年发表译作《天演论》,涵盖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理念,批评封建专制君主对民众才智的压制,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系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严复与梁启超总体上强调国家自由高于个人自由。邹容、章太炎等以革命为号召,主张推翻旧制度,清除旧势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陈独秀于19159月创办《青年杂志》,发出“个人解放”的呼声。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苏俄革命思想,进行革命启蒙,塑造革命“新人”。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指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进行书写、阅读、唱歌等活动,还要授以职业或家政的实习教导。为此,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大力兴办学校,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学校要关注职业教育,培养“长于治国的男子和善于理财的女子”。只有这样,统治当局才能获得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臣民,以确保整个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坚信新发明将会改变整个人类生活,要求改进职业教育方法,以追求学问领域的扩大。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取向,适应了社会需求。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开始得到有序发展。1567年,英国制定《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年限、学徒数量以及师傅资格等作了统一规定,落实了国家有效监督学徒制度。据统计,工业革命期间的不少发明家和企业家,都接受过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培养。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明确规定贫困儿童必须做学徒,并强调教区负责人和保护人有义务负责监督该法令的执行。这促进了带有济贫性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诞生,如慈善学校、劳作学校和产业学校等。这些机构开设的课程如基本读写、家庭服务及工业操作等,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其后继教育与发展打下基础。总之,工业革命前的职业教育为英国培养了几代技术精湛的工人。

——摘编自谢勇旗《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英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9 . 《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国大革命激进政治家马拉遇害的名画。图中马拉被塑造成耶稣受难形象,人间正义的化身。19 世纪中期,法国另一幅名作《刺死马拉后的科黛》,却将女刺客科黛描绘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马拉被退到背景一旁,几乎不为人注意。这视角转换 (     
A.展现了绘画技法的创新B.折射对理性狂热的反思
C.还原了历史事物的真相D.昭示了法国政治的倒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礼记·缁衣》中记载:“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这反映出(     

A.礼制维系政治生活B.民众应加强道德修养
C.礼乐制度走向崩溃D.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