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哪一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B:

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

C:

哪一次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

哪一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E:


(2)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富起来”,请谈谈这两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019-09-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检测卷四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时间特点情况
1950~1958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年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的总数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全国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
1952年42.5万人少于7.5人269人
1987年889.4万人83.1人889.43人
1989年996.1万人88.1人967.6人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材料四   1978年3月18日至3月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开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长篇讲话。这个讲话从始至终贯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如何?
2019-07-23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专题检测试卷: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乔致庸在福建武夷山准备开办票号,为了让他在北京的总部得知在半个月内必须代替地方官府向朝廷缴纳饷银的任务,他的手下十五个昼夜都没有停歇,快马加鞭终于赶到北京,把消息告诉总部。在今天看来,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在当时却如此困难。

材料二   2002年10月中旬,英国的一家报纸评出的“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塑料袋形成的白色垃圾不能降解,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并且,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以“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以科技与生活为中心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06-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第八单元测试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著名绘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北宋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


苏轼《枯木怪石图》

材料二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新文学以反抗传统、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取得了丰硕成绩。“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扬弃和超越了古典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成为向具有现代意义或现代性的新文学观念、形态等进行转变的新起点,真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其文化意义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和现代价值标准的建构思想。

材料三   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映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1)根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宋代哪种绘画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五四”新文学体现了哪些现代观念和价值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方面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以“文艺与时代”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19-07-23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专题检测试卷: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化艺术
5 .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顥、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①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②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燕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①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②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③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雄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④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联系王阳明的心学,谈谈你对“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这一诗句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读史指导】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绍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
材料二:对理学和心学做了总体的评价。
信息解读
材料一:①指出了天理是每个人内心都具有的;②说明了“存天理”和“灭人欲”的内涵及其作用。
材料二:①说明了理学吸收了道教和佛教思想;②指出了科举制能够推动理学的发展;③说明了理学能够修炼士大夫的精神品格;④说明了理学能够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历史结论理学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能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019-06-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预习卷第3课 宋明理学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东西方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获得共同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更加积极友好地交流、沟通。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使文化的传播突破了空间与时代的限制,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摇滚乐……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同与共享。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青少年的反叛时代,“甲壳虫”“滚石”和“猫王”是他们的超级巨星。“猫王”普莱斯利是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为摇滚乐在世界的流行作出了贡献。

材料三   1985年1月,美国洛杉矶。50名美国最有声望的歌星聚集在这里。为了拯救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的非洲人民,他们要进行一次空前的合作——录制一张唱片进行募捐。这张唱片就是后来曾轰动世界的《四海一家》。1985年4月5日,为了非洲赈灾事业,世界各地有8000多个电台同时播放《四海一家》:“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我们献身于人类,我们对非洲发生的事不能坐视不理。否则,我们就是泯灭自己的良心,那将是最可怕的死亡。”


(1)面对世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怎样对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
(2)有人称赞摇滚乐有时代气息,有人反对,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你怎么认为?
(3)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音乐具有怎样的作用?

2019-06-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1)材料一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东西文化的看法。
2019-11-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芬奇用艺术形象向欧洲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学统治和和禁欲主义宣布:人从禁欲主义中解放出来,它不再是徒有形质,没有七情六欲的模具,人能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如亮丽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与沉寂,给人们的心注入一缕芬芳与希望,成为欧洲人结束中世纪漫长痛苦生活的标志。

——《人性的觉醒与写实风格的复苏——浅议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


(1)材料中的“时代精神”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娜丽莎》创作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马丁·路德改教时,大力提倡四大原则:“人人为祭司、人人有召命、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他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而上帝对人的呼召也是平等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为突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迎接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2)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开创了人类的启蒙理性。卢梭在这一时期,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挑战旧制度,傲视传统观念,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在对社会理论的探讨和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敢,歌德曾评价:“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解,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认识。
2019-04-08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省级联考】贵州省2019届高三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