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材料一泉沟墓的位置如图所示。这是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亚之门户。8 世纪时吐蕃统治青海地区。壁画墓盛行于汉文化区,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 泉沟墓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图像内容又兼具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出土的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当地王室有密切关系。


——摘自全涛等《青藏高原首次发现吐蕃时期壁画墓》


(1)依据材料一,概括泉沟墓反映出的 8 世纪时青海地区文化的特点,分析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孔子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此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士的活动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儒教为中心的方面,有“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宋代儒家复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明清之际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我们都能感到这一精神的跃动。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2)依据材料二,仿照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任选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说明“士”在思想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2020-07-14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第一阶段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始于1516世纪。中世纪罗马城破败不堪,供水短缺。1453年,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修复了古代的维戈水道。为配合重建工程,学者们研究水道,其兴趣主要在于文本研究,把古典作家对水道的叙述收集起来,并未对罗马城的水道遗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当代学者)泰勒评价道:“通病是不加批判地使用文献……易于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记载”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考古学的繁荣,古罗马水道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870年,意大利国王建立罗马古建筑发掘与保护的总监部,1875年,创建考古学院,考古发掘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兰西阿尼将罗马城发掘出的输水管上的铭文进行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水道的信息;托马斯·阿什比通过寻找从罗马城水道中清理出来的沉淀物,追溯水道的路线。……拿破仑征服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促使许多国家将罗马文化当作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对本国罗马行省水道遗址给予特别关注

——摘编自张尧娉《古罗马水道研究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概括古罗马水道研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材料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参加了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

材料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以李延年和申纪兰为代表的这一代人为共和国作出的贡献。

材料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氢弹研究的核心人物于敏、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孙家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1972年首次提取出青蒿素;袁隆平于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56—1978年中国建设成就的特点。

材料四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道豫:52年外交生涯,曾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大使,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向世界发出坚定的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事记(部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结合经济领域的史实简要说明。
2020-01-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的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材料三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

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80.8%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

私有制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0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5.8%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分析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2)分析材料二,指出毛泽东认为有效的革命办法是什么?采用这些办法的中国社会基础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哪些思想?
2020-02-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是历史和文化的中心舞台。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五都货殖,既迁既引。商旅联橘(大车上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隐隐展展。冠带交错,方辕(车前驾牲口的直木)接轸(车厢底部后面的横木)。

——张衡《西京赋》

汉长安城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专门设立的“九市”。南方产的象牙、翡翠、黄金等物品,北运到长安销售;产于中原的丝绸、漆器、铁器等也运到这里买卖;而西域各国的土产、良马、毛织物、乐器、各种奇禽异兽,经过丝绸之路输送到这里进行交易。


(1)依据材料概述,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汉代长安城商业发展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陵百王而独高。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2)请说明上述材料所述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这一事件对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

清代北京城市布局严整。一般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四合院。它的格局是前堂后寝。前堂平日延接宾客,年节祀神祭祖;后寝为家长的寝室。两厢为子女的居室。封建大家庭,儿子早婚,多不分居,讲求五世同堂。家长主持家庭大政,资产管理、经理收支、儿女婚事、亲友往来等。家庭里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家法。家长的话,就是这个家庭的法律。家庭内部纠纷,由家长裁夺。

——阎崇年《中国古都北京》


(3)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与孔子的哪项思想主张相符?并阐述孔子及儒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020-05-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不同地区的文明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局面下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带把壶、高足杯等外来物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 ——《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对外交流发达的原因。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并带来望远镜、西文世界地图。随后又有多名欧洲传教士东来,其中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传教士王征合著《奇器图说》,系统介绍物理学原理。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耶稣会(天主教)传教士除带来西方学术外,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利玛窦首先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后来比利时教士金尼阁又用拉丁文译《五经》。
——《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内容,结合所学分析相关的经济文化条件。
你已经看到,从五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再一次向西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4)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的三位伟人,他们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吸纳了西方文明的成果,领导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领导人物
标志性事件
历史性变化
理论依据
孙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邓小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6-11-18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卷
7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

材料一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材料二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此理念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2019-03-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