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三民主义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773451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救国的道路。

材料一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材料二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孙中山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观点,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实现此理念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它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孟子》

材料二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他们是从明亡的教训中看清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从先秦民本思想中找到了批判的武器。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

材料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们……把古代的民本思想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的民权思想。孙中山等人主张君主必须废弃,专制政治必须彻底扫除,“以合众共和结人心者,事成之后,必为民主”。……孙中山把四万万人看作民国的主人,他说“主权在民,民国之通义”。

——颜建华、郑朝彬《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有意识地采取提倡传统的下层文化,以打倒传统的上层文化的战略手法,这几乎是当时新文化人的共识。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4)材料四中的“传统的上层文化”是指什么?新文化人为何要对其“严厉批判”?

2017-11-18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对于议会政治作了具体的设计:“凡为国民皆平等,皆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五权宪法”以作为议会政治的补充。在“五权宪法”中,孙中山主张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再加上监察权和考试权,而监察权本为议会之权,孙中山将其分立出来,其目的在于避免议会专制,以实现行政独立。

——摘编自潘景林《晚清议会政治思潮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二   西方国家议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有一些特有的东西。在国家政权体系中,西方国家议会是法定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与政党的关系上,西方国家的议会是各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必经途径,是各政党争权夺利的场所;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是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的法定渠道。在组织运行上,西方国家议会贯彻以权力分立为基础的均衡制约原则;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则实行以权力统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摘编自李秋生《正确认识西方国家议会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议会政治方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新发展有何意义。
2022-01-02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分析其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试举两例说明上述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2018-04-01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