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9世纪世界历史大事简表

时间大事
1492哥伦布到达美洲
1517
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
1688
1787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8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82埃及抗英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空白栏分别为其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8008月,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7次讨论会,于18043月,《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第一部分是人法,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例如

序列内容
11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544545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1134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体现的法律原则。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 . 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这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44
五四运动45
辛亥革命47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448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3)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学生方面,他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的探讨问题,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影响年轻——代。他重视身体价值,以身体锻炼为基础,希望将体育与智育、德育以及自然科学统一起来。他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宣称人生最高价值的源泉是灵魂,并致力于改善人的灵魂。苏格拉底以人的自我意识,以人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的意旨,造就了一个人自身理性原则的新神,成为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一个转折点。

——摘编自左玉迪《法理学视角下的苏格拉底教育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孟德治、礼治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即为君者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和礼乐制度,再推广至臣民。由汉至唐,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但其德治、礼治的思路仍然是自上而下的。由宋至清,儒家德治、礼治的思路则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理学的程朱派和陆王派,在理论方面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道德修养方法上都有区别,有时甚至势同冰炭。但是两者皆倡导“人伦日用”的儒学。所谓“人伦日用”,就是将日常生活及其实践注入了伦理的特质。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材料二   五四时期,有着留学背景的一批思想先驱者最先接受并在国内传播、张扬了人文主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吴虞等人就是这一“主义”的最积极果敢的倡导者。这些思想先驱者们奔走呼号,以唤醒国人之“人文觉醒”为己任。众所周知,这一被誉为“思想启蒙”的过程是通过《新青年》等阵地为中介的。当时主要方向是提倡“民主”以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科学”以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新道德”以反对儒家的“三纲五常”,倡导“新文学”以反对当时陈腐仿古的文言文和旧文学。

——摘编自李怡、颜同林《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规范要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其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董仲舒新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思想体系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并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11-16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二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等地视察途中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被称为“北方谈话”。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在上述谈话中,邓小平就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命题,实现了破题。

——摘编自舒以《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二十年(上卷)思想旗帜》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以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实现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等言论均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话语转向。

——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方谈话”中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对这一“关键命题”的表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着眼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据。
2020-11-16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   18世纪各门类科学确立以来,科学的实证、理性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精神成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启蒙运动在反封建、反教会方面较文艺复兴更加明确和彻底,沉重打击了教会和专制政治。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给以上三则材料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0-11-11更新 | 11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   明朝后期,由顾宪成为首创办的东林书院,其讲学的宗旨便是,“论学以世为体,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顾宪成提倡发扬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批判王学,纠正和改造朱子学,强调实践、实证和实行,力图探索一种“新”的伦理思想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的经世致用之学是在儒学细化其亲民思想的过程中进行的一场道德救世理念,是在儒家学术系统中具有“经世致用”本体论色彩的伦理学说。尽管他的伦理思想受到封建纲常和程朱理学的束缚,然而较之于传统儒家伦理集中于道德的形而上学和普遍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研究,顾宪成“经世致用”的伦理思想则更多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政治领域具体的道德问题,因此它带有强烈的时代性,这正反映了处在资本主义初期,新的伦理思想的萌芽。

——摘编自文家亮、黄纪泽《明清之际党社运动对中西科技汇通之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宪成“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顾宪成的“经世致用”思想。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有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小说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