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民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智慧的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民,因无恒产,则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曾云:“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正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林肯所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兄弟主张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四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毛泽东《论持久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提出了什么设想?简要评述上述内容。
(2)依据材料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的依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励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在伦敦蒙难期间,开始萌发了社会主义思想。”后来他对张国焘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中的一派。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三   真正的不可抗拒的革命,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都不是靠暴力完成的,也不是任何暴力所能完成的。这种革命,影响及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默默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它要求首先发展经济,同时发展文化教育,经过长期积累,然后自然完成。
暴力在任何时代都只能改变传统的表现形式,不能改变潜在的思想意识。这是为近代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的一个无可否认的真理。
——黎澍在1980年的讲话
(注:黎澍,中国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民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并指出其与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
2012-02-14更新 | 3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南省望城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文科历史试卷
3 .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