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载集》

材料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材料四: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请回答:

——苏格拉底

(1)上述四则材料表明古典时代中外先哲思考和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他们表达了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怎样的共同追求?

(2)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一则,对其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他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最占势力”的思想,并多次论及马克思及其学说。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第2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文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学说的要点,并肯定了《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指导意义和《资本论》,认为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剥削的实质,同时又认为他有些偏激,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非常推崇。

1905年5月,孙中山说:“中国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就是全部土地或者大部分为公共所有,就是说很少或没有大的地主,但是土地由公社按一定章程租给农民。”这一对土地的美好设想,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虽然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大同思想的烙印,但是某种程度上对土地分配的愿望、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民大众的同情,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整理自张文新《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贡献与意义研究(1894—1911)》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产阶级传播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2-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4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2017-08-04更新 | 2608次组卷 | 24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康有为一生的文化学术活动,可谓波澜壮阔,恣意汪洋,但其主体或主干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看,康有为对儒学的近代阐释如同双刃利剑,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言,都带来了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特别是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援西学入儒学,化合中西文化所形成的新儒学思想如春风化雨,起到了涤除旧弊、维新气象的效果:借助于孔子及儒学的权威,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以新学代旧学,宣传近代民主,昭蒙启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交释,有利于缓解传统与近代之间的紧张。不足是,他把异质的西学汇入儒学,存有牵强附会之处,影响了其可信度。

——张昭军《康有为与儒学的近代转换》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独秀文存》

1954年9月,毛泽东说:“郭沫若曾经用很多材料证明,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对孔夫子,自董仲舒以来就说不得了,‘非圣诬法,大乱之殃’。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评。”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或对材料中几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1-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泰安知行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宣称: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是自损其命,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都督促国人:“到东方去!”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人喊道:“到西方去!”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一—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述现象。(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尢”;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西方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因为他相信。人只有依靠自知之明,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史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必须要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谬误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因而启蒙思想家所掀起的启蒙运动,使18世纪成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

——摘编自李宏图《“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幸福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幸福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幸福观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指出材料中“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这一观点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但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没有余粮。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秦学安在送秀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到了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为了全村的生计,秦学安带头分地,结果被送去上了学习班。……随着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他带领大家分地包干,潜心学习技术,种植中草药,开办工厂,种植果树,发展旅游业,一路经历各种挫折,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

——摘自电视剧《黄土高天》故事梗概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