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两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它却仍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美国宪法的变化和发展……是通过对宪法的修正案、最高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宪法惯例及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宪法性文件等形式来实现的……美国宪法的第二十二条修正案……于1951年2月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无论任何人,当选总统不得超过两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有的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材料四指出,195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对总统任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导致美国制定这一宪法修正案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4 . 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有了怎样的发展?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民国初期的历史命运有何变化?
2011-12-31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省金陵中学课改实验学校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历史选修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