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2022-06-05更新 | 1585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市金陵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素材直接取材于诗人们生活的时代,是(     
A.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认识B.诗人对社会百态的忠实记录
C.再现唐朝历史面相的直接证据D.亲历者回忆性质的口述史料
2022-07-2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诗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元白诗笺证稿》等史学名著。这说明
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
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图为元代著名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原画为北宋画师苏汉臣所绘),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赵匡义、宰相赵普等近臣-起蹴鞠玩乐的场景,钱选题字“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该作品
A.反映宋代文官地位的显著提升B.体现出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再现了宫廷内的历史真实情景D.提供研究古代体育发展的一手史料
2022-03-10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为1957年出士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对其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成熟B.实证成都是我国说唱艺术发源地
C.表明东汉时期市井文化的盛行D.是研究东汉雕塑艺术的一手史料
2021-01-08更新 | 34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难点01史料与考证
7 . 历史演义小说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这说明历史演义小说
A.生动地还原了历史真相B.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不能作为史料进行研究D.迎合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