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2 . 沙龙文化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龙”一词的原文是salon(客厅)。是上流社会社交的中心。14、15世纪,沙龙开始发展起来了。在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宫廷里,人们仔细谛听着薄伽丘与彼特拉克的学术谈论。在16世纪的梵蒂冈,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皇宫里,在马尔比诺城堡的聚会中,宫廷的沙龙与贵族的沙龙在繁华与人文之风中竞相角逐。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本环境。18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路易十四时代的庄重谢幕到摄政王时时期的尽情狂欢再到路易十六登基后励精图治的改革,以及最后大革命的激情爆发,这是一个狂飙突进式的过程,这是个处在大张大阂的剧变当中的世界,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空前活跃。18世纪的沙龙是属于启蒙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喜剧、哲理小说都要先在夏特莱夫人的沙龙里朗诵再复印。19世纪中叶,由于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工业革命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化批判的公众成为文化消费的公众,资产阶级倡导的简朴、物质之风主导着社会的潮流.沙龙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全部基础而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了。

——摘编自肖琦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1)编写一幕18世纪发生在法国沙龙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 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西方近代以来沙龙的发展变化,说明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3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新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理学大厦的创建,而且这一大厦之后仍在继续和完善,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清初诸帝也像他们以前的辽、金、元代的皇帝那样,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而这也正是儒家那套东西的本意所在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在他(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汉代儒学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后期思想家为构建“理学大厦”所作的努力及影响。
(3)面对风云际会,时局变化,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两种观点可供选择阐述①“清初诸帝接过儒家的术语、方式和思想,将其用于拥戴和维护政治权威”,请以康熙帝为例加以说明。②自道光以来,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立足儒家文化价值体系,赋之以时代使命,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0-12-20更新 | 26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铁路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