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0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观点、主张及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2020-11-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相对的稳定性,在民族凝聚和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摘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公元8世纪到16世纪,尽管中国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的更迭,但在辽阔的中国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不同的人民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摘编自《汉字五千年》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率领785人使团来华,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不超过一百人。进入21世纪的门口,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万,国家超过一百多个。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字的书写载体。并概括汉字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汉字的作用。
(3)材料三中,与18世纪末相比,21世纪汉语言文字的影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 . 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汤显祖《牡丹亭》的主人公社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王永星《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并举例。
(4)综上,分析归纳影响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4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是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10个男女青年一起到郊外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该作品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摘编自刘炳范(外国文学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的虔诚信仰,“圣礼”不是主要的,更不需要教士的监督和干预。

——摘自刘明翰《世界通史》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得分散和牵制权力,“以权力约束权力”。由此,他以君主立宪制为前提,首创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即议会控制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摘编自马鸣庵《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及其抨击对象。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归纳马丁.路德和孟德斯鸠的核心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精神。
6 . 近年来,“反全球化”趋势有所加强,国际社会呼吁全球治理的新思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和渗透度不断加深,为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成本,为各国经济交往提供了便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近20年来,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推动资本、技术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使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实现更进一步。

——王志彦《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早期的“反全球化”者大多为发达国家的底层弱势群体,如工会组织、人权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等,“反全球化”在早期只是一种社会思潮或社会运动,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2016年以来,更多的西方国家主流人群和政治精英加入到“反全球化”阵营中,“反全球化”逐渐上升为政府主导的政策。从“特朗普现象”到法、德等国选战硝烟弥漫,从反对自由贸易到反移民……“反全球化”明显地体现在一些国家的重大决策中。这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重大挑战与打击,增加全球治理“失序”和“碎片化”的风险。

——王瑞平《对当前西方“反全球化”浪潮的分析》

材料三   面对全球化形势下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举世呼唤理性,呼唤全球伦理。但迄今为止,主导世界已有四五百年的西方思想并没有很好地加以解决。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在欧洲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四小龙”无一不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和而不同、天下和平”,可以化解冲突、维护和平,促进融合与交流。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儒家“忠恕”思想,辅之以“自强不息”精神,有利于构建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环球新秩序。

——周颖南《儒学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标志性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2016年以来“反全球化”浪潮的新变化并指出其危害。
(3)据材料三,指出儒家思想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就儒学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2020-07-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8 .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关于构建人类社会理想蓝图进行构想,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上中学时,启蒙运动的精神已在学校传播。校长是他的历史老师,也是他家庭的朋友,被称为“康德哲学专家”。毕业时,马克思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要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康德哲学乃是与法国革命相呼应的思想革命。在康德的哲学世界中,一个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使其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摘编自[英]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等

材料二 化名为“布鲁图斯”的反联邦主义者在反对新宪法把13个邦合并为一个大的共和国时,引用法国启蒙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观点,认为自由共和国不可能在广泛的领土上存在。他说:“在一个大共和国里,公共福利成为众多不同因素的牺牲品,即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又依赖于多种偶然因素。”化名为“加图”的反联邦主义者认为联邦主义者的大共和国主张具有专制暴政倾向。化名为“辛辛那图斯”的反联邦主义者批评新宪法授予参议院的权力太大,权力划分不明确,具有贵族化倾向。

——马伟军《反联邦主义者与美国宪法的制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德的思想主张,分析启蒙思想与法国革命的关系,归纳马克思与启蒙思想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概括反联邦主义者反对大共和国的理由;并指出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
(3)阅读上述材料,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哪些新政体的创立?
2020-08-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暨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  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作臣子的害怕受到责罚而希望得到奖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孔子和韩非子的基本观点,并分析二人所说的“德”有何不同?
10 . 人类的思想解放历程是伴随着不断的禁锢与解放的交替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材料一   市民心理拥有这样一些特征:重视自由、敢于冒险、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要求享受,因为财富的增长,使他们有可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

材料二   伏尔泰“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地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先生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法国革命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市民心理特征反映的是哪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根据材料概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思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2020-08-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