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哪一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B:

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

C:

哪一次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

哪一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E:


(2)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富起来”,请谈谈这两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019-09-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检测卷四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时间特点情况
1950~1958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年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的总数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全国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
1952年42.5万人少于7.5人269人
1987年889.4万人83.1人889.43人
1989年996.1万人88.1人967.6人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材料四   1978年3月18日至3月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开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长篇讲话。这个讲话从始至终贯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如何?
2019-07-23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专题检测试卷: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乔致庸在福建武夷山准备开办票号,为了让他在北京的总部得知在半个月内必须代替地方官府向朝廷缴纳饷银的任务,他的手下十五个昼夜都没有停歇,快马加鞭终于赶到北京,把消息告诉总部。在今天看来,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在当时却如此困难。

材料二   2002年10月中旬,英国的一家报纸评出的“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塑料袋形成的白色垃圾不能降解,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并且,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以“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以科技与生活为中心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06-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第八单元测试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著名绘画作品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北宋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


苏轼《枯木怪石图》

材料二   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新文学以反抗传统、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取得了丰硕成绩。“五四”新文学的兴起,扬弃和超越了古典文学的文化审美形态,成为向具有现代意义或现代性的新文学观念、形态等进行转变的新起点,真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其文化意义表现出一种鲜明的对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和现代价值标准的建构思想。

材料三   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但他们的作品映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1)根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宋代哪种绘画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五四”新文学体现了哪些现代观念和价值标准。结合所学知识,“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绘画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方面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以“文艺与时代”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2019-07-23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专题检测试卷: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化艺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则徐、魏源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潮推向高潮,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643年版《辟邪集》直接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称为“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抵达上海,中国官员在对其批文中按惯例将其称为“该夷船人……”。但是在这次交涉中,普鲁士籍翻译郭士立认为中文的“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使英国船长感到批文中的“夷”字触犯了英国的体面而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指出不应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夷”:“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日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丈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1858年后,中国官员对欧洲各国的称呼逐渐发生变化。如康有为在《理学篇》中把“中国”与“泰西”并列。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称列强为“西国”。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夷”字解读的变化。概括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西方近代国家观冲击下,你对中国“天下观”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伟大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力量作为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提醒国人:“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要济弱扶倾”“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

材料三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勾勒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而凝练成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归纳在此纲领引导下,他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作出的贡献。
(2)简要概述歌曲中提到的领导我们“站起来”“富起来”的两位领导人的主要思想理论成果及开创的通路。
(3)中国能够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4)综上,请你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借鉴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2019-06-12更新 | 4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四学习单元综合训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2019-01-30更新 | 1083次组卷 | 17卷引用: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单元检测试卷: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观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得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得原因做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刊《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犯非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40次组卷 | 1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高二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三一、二单元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