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5-19更新 | 85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12月阶段性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2 . 18世纪,英国学者约翰逊编写《诗人列传》,旨在探求诗的正确原则,正如他编撰其他一切著作旨在探求举世皆通、古今变化的道德原则一样。这一做法表明,当时的英国(     
A.道德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B.宗教改革思想深入人心
C.文学创作世俗化倾向明显D.自然科学成就影响广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盛唐边塞诗是唐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该诗派或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如“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这反映出当时(     
A.重武轻文的社会思想B.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C.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D.主流价值观发生改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272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上·广东汕头·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如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据此可知,这些作品
   来源
廉夫唯重义……何必金与钱李白《赠友人》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三年为刺史》

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
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
2022-06-03更新 | 798次组卷 | 17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山东专用)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史载,汉初陆贾时时称《诗》《书》,为汉廷出使诸侯,定南越,除诸吕贡献力量;博士叔孙通自荐为汉制朝仪,朝仪成,刘邦感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贵。”这些现象反映出汉初
A.新儒学的地位得到提升B.儒学文治功用得到发挥
C.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D.儒士顺应潮流变异儒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
2022-02-28更新 | 4623次组卷 | 4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C.教育权利逐渐下移D.封建统治已经确立
2022-01-13更新 | 669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0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东宁阳四中2016届高二上学期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2021-06-15更新 | 5026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