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

材料二

材料三   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四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 “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主张?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拉斐尔的圣母像与中世纪相比,在立意上有何变化?列举两例文艺复兴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三相比,人文主义有何新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从以往神学神权的枷锁中慢慢挣脱出来。而启蒙运动则使人们的理性光芒无比耀眼,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对于人们的理性自信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启蒙运动后,人性的复归伴随着各种相关理论得到了众多的实践,理论渐渐变为行动,思想渐渐变为现实,社会结构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神权已经从政治舞台中心褪去。可以这样说,文艺复兴将人们的思想带回到了此岸世界,但是并没有真正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将人们的思想和世俗权利带回到此岸世界,但是依旧没有否定神权的彼岸世界,而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

——摘编自涂文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并说明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则将人们彻底带回到了此岸世界”的理解。
3 .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丰富多彩、灿烂辉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

年代

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在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人阶层的崛起投影于中晚明文坛,吸引了众多作家的目光,一个个鲜活的商人形象开始不断涌向文学殿堂,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在明代小说里,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传统诗文里没有、以往小说里罕见的令人敬重的商人形象,他们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明代小说家们摒弃轻商贱商的价值标准,坚定地以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标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商人的地位再次得到极大的提升,商人阶层获得了总体性的肯定。

——摘编自周柳燕《论明代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材料三   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下,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对商人形象的刻画,即使出现商人,也是将其视为贬斥的对象。明代冯梦龙所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潆初编撰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塑造了众多的商人形象。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商人形象作为晚明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对于当今社会美好品德和人性的弘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程度的教化和劝诫意义。

——摘编自刘畅《“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及其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及时代背景。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发生了5次大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16世纪以前)一意大利(1540~1620年)一英国(1660~1750年)一法国(1760~1840年)一德国(1840~1910年)一美国(1920年至今)。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

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的3个以上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
6 . 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它导致了凌驾于欧洲世俗权力之上达千年之久的基督教会的分裂,从而为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在信仰中直接与上帝发生联系,这样就使得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事情、内心的事情,从而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恪守“天职”、勤奋节俭的新教伦理则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精神前提;宗教宽容精神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背景,这种新时代背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并最终汇聚成启蒙运动的澎湃洪流。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弘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精神内核。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结出的“世俗之果”。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新的历史条件”。
2022-08-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同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又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代表的思想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发展人的开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伊拉斯误也反对将人划分为与其他动物等同的科学研究对象。因为在这种科学观的视角下,人和动物一样是试验品。

——摘编自《伊拉斯谟: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知识分子》

材料二   15171031日,马丁.路德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算,内身的苦修和禁政,若无内心的忏梅便毫无用处。上帝和他的信徒是一对亲密的伴侣。他们之间不需要任何第三者。电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只有“好的法律”才能维护自由。但法律只能惩处“公开的罪行”,对那些“隐蔽的罪行”却无能为力,对此,“制裁之道,唯有宗教”。他认为,最好的政府必须尽可能保护每个人的这个天热礼物自由”,他希望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他喻之为“椰子")作为一个典范在全世界“试种”和推行。他认为,真正的平等是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每个公民“对自由、对财产所有权、对受法律保护享有平等权利”。

——摘编自卢少鹏(历史视野下的启蒙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伊拉斯谈的思想是怎样体现这一特征的?
(2)概括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主要主张。这些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并说明其实践意义。
2022-08-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藏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门下省复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但其共和政制设计并非完全照搬西方国家,在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还有考选权与纠察权。“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创立各国古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

——摘编自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种新机制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政治构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公民们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就会安定。对于统治者的产生,苏格拉底并不赞成民主制,其所主张的是一种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孔子认为执政必以德,对于三代的尧舜禹,孔子更是极尽赞美之词……与苏格拉底不愿首先去谈论人事之外的“客观存在”方面的问题一样,孔子的政治哲学更关注的是现世生活。

——摘编自何霖《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政治思想比较》

材料二   宋明理学为孔孟的伦理学说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孔子、孟子对天道讲得很少,宋代的理学家就对他们所提倡的仁义孝悌等伦理思想提出本体论的证明,从而创造出比较完整的体系。……然而……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以孔孟学说为蓝本,给以自然观上的根据,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孔孟的学说。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并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反映的不同的社会本质需求。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传统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17、18世纪中外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政治、经济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视,所以他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它每篇分上、下,约35000字,一共260章。

材料二   实际上汉代人在心目中已经把《孟子》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K尔雅》各置博士,其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盂昶令人楷书十ー经并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ー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从此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子》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孟子的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原因,并指出孟子传播儒学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在中国古代地位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
2021-11-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