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1)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癸卯学制及中国近代学制》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教育和近代学制的各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近代学制特点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2014-09-1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上高二中高三高考热身卷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1906年,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该小传概略地介绍了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历程,突出了马克思的一些重大理论贡献。该小传着重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视为“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称该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使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和影响一目了然。小传中花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并译出了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尽管朱执信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资本起源问题的观点,但对剩余价值理论却有较多的介绍,并且认为资本家的剥削确实是个事实。……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社会民主党人”等语。这就是后来孙中山十分赞赏俄国十月革命并最终提出“联俄”主张的前奏。

——摘编自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炎培(18781965)浦东川沙人,近代职业教育家。1902年从南洋公学毕业回国后,返乡办新教育,1917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后参与筹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并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他主张“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办学校要遵守社会化,科学化方针。在教学中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受教育者要有“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思想,就业要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个性”需要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价20世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
2023-01-0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推崇为“现代绘画之父”的作品是(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圣维克多山》
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2023-01-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朗克(18581947)十分具有音乐天赋,曾为多首歌曲作曲,但他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决定学习物理。他的物理老师曾劝他不要学习物理,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这也是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所坚持的观点,但普朗克说∶"我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普朗克中年以后家庭遇到了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后来大儿子死于凡尔登战役,二儿子因参与暗杀希特勒未遂而被纳粹杀害,然而普朗克仍以顽强的毅力潜心研究物理学。他发现了普朗克辐射定律,提出能量子假设,为量子理论奠基,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纳粹政权统治下,他反对种族灭绝政策,并坚持留在德国尽力保护各国科学家。

——摘编自冯士超《世界科技发展史话》

材料二   邓稼先(19241986)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便投身到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他认为只有学习更先进的知识和本领才能报效祖国,于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被称为"娃娃博士"。美国政府打算用优越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留住他,但被邓稼先婉言谢绝了,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回到祖国,并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数年如一日从事核武器研究,他的团队攻坚克难、费尽心血,使新中国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氢弹,被授予"两弹元勋"。

——摘编自杨振宁《邓稼先》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普朗克和邓稼先科技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普朗克和邓稼先科技成就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率先进入近代化过程的国家非英国莫属。1516世纪伴随着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海洋成为通向世界的海洋,东西半球开始互相连接,漫长的全球一体化肇始于斯。16世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切断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从属关系,60年代传入的清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财富、谋利的愿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本的积累,为社会的定势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砝码。17世纪中期,政治领域的大变动凸显,矗立数百年的封建制度轰然倒塌。新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登上政治前台,分享政治权力,参与国家管理。18世纪六七十年代,场看不见硝烟的经济革命在英国开端。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步建立了以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业为支柱的全新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这一根本变化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物质基础,近代化初步实现。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追求,到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这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并模仿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开办新式企业。继洋务运动之后而兴起的近代化运动是戊戌维新运动。这次运动提出了“兴民权”、“开制度局”、“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进入了新阶段,虽然辛亥革命并未真正实现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但是它使中国在资本主义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1915年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使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更使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新的模式,开始了社会主义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交替,并逐渐取代资本主义模式的过程。

-----摘编自虞和平《试论中国近代化的概念涵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并分析英国率先步入近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近代化历程相比中国近代化的不同之处及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化”这一重要历史概念做出科学解释。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钱”是对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位著名科学家的美誉。钱学森生于191112月,于195510月历经艰辛回到祖国。钱伟长生于191210月,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主攻弹性力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钱三强生于191310月,是法国著名科学家小居里夫妇的高徒,在法国留学时就靠近党组织。1956年春天,“三钱”都被委任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重要成员。科学规划委员会是应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精神而生,任务是制定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钱学森是规划委员会综合组组长,钱伟长是综合组主要成员。钱三强当时正带领“热工实习团”在苏联学习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技术。“三钱”的1956年,是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的一年。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十年”也由此开启。

——摘编自黄庆桥《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最是春风得意的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钱”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黄金十年”的原因。
2022-03-05更新 | 29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褚遂良(596-658)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是唐初四大名家之一。褚遂良流传后世的碑刻《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但是《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在立碑之初并无史料介绍,后世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明初书家是以两碑款识中所署时间先后、官品不同为依据。应该不具有正统性。在明末一直被前人认为是褚书正宗的雁塔本书史地位开始被质疑,书法边缘化。而同州本的声望则在明末书家对两种版本的重新思考、比较中得以提升。相较于之前的雁塔本,“道逸婉媚”的同州本似乎更加符合明末书家的审美趋向。清代中期,在金石碑版影响下,书家开始对碑版书法进行全方位的考据。人们也普遍接受同州本是由雁塔本翻刻而来,雁塔本的正统性再次被确立,同州本则逐渐被边缘化。

——张衍远《两版<圣教序并记>明清接受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书家对褚遂良碑刻作品《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书家认识变化的因素。
2022-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发出了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呼声。他们揭露封建“衰世”的腐朽,质疑儒家经典、科举取士的现实价值;首倡学习西方科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改革社会,抵御外侮,提倡学习“西学”,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掌握西语,了解西技。这是中国近代人才观变革的开端。

——摘编自胡婵《洋务运动时期的人才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 根据新的人才标准,洋务运动时期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具体见下表

洋务运动时期所办新式学堂简表

类别年代学堂名称地点创办人
外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北京奕䜣
1863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李鸿章
军事学堂1887广州陆师学堂广州张之洞
1890南洋水师学堂南京曾国荃
技术学堂1867福州船政学堂福州左宗棠
1887台湾西学堂台湾刘铭传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教师总数由899.4万人增加到1036.7万人,高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60.4万人,科技人员总数1978年435.68万人,到1992年,仅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上升到 1759.7万。图书馆由1218个增加到 2558个,县级文化馆由2748个增加为2900个;1979—1998年获国家发明奖290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297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6651.9亿元。

——摘编自罗洪铁等《邓小平人才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洋务运动时期人才标准提出的背景,概括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才建设的历史启示。
2022-01-19更新 | 5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