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15世纪的德意志出现要求打破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局面;要求认识与理解,而不仅仅是祈祷;德语在法律和各种文件中被普遍使用,不同的阶层开始发出渴求的呼声。当时的德意志形成这种潮流的原因有
①社会财富被教会掠夺
②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性至上
③民族主义观念逐步兴起
④马丁·路德改革唤醒了民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2017-03-01更新 | 548次组卷 | 27卷引用:北京市人大附中【精编】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仿真卷(A卷)历史
3 . 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B.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
C.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2011-02-09更新 | 10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