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是人”与“斯人”。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   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1)《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3)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01-14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松江区历史一模、维新与革命

1902年,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能行革命书》,引起章太炎不满,翌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展开论战。

康有为:夫革命非一国之吉祥善事也。……以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何能如欧洲民变之公。势必大者王,小者侯。何能变法救民?何能整顿内治?

何谓中国革命?内乱相残,必至令外人得利也。……而革命自立者,犹望外人之助,岂不哀哉!故无论革命者能假外国之力与否,要终于自鬻国民,以速其割亡而已。

皇上既早欲开议院、与民权矣,先以专制之君权变法,徐以公议之民权守成,不待革命糜烂之争,而可安享民权自由、变法自强之乐。

章太炎: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此又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党所已知,而非革命党所未知也。然以人情自利言之,则从之为多数,而不从为少数。

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而下院议定之案,上院犹得以可否之。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


(1)根据材料信息,简述此论战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述论战的焦点问题。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论战。
3 . 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

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

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策,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故先欲通商贾之气……(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盖洋人皆有保护商贾之心,而于地方官多所捍格,此即因其意所向利导之者也。(西方各国的轮船、铁路等,主要是商人制造,经济实力在商人而不在国主,政策起着调控作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

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所谓官,无异乡里中之富室大家。国主由公众举,畀以一定分禄,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之。……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中国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利不足操朝廷之权,然后可冀效诚于商贾;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


问题
(1)比较两人的观点,其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从材料中可以推测出两人各持怎样的心态?两人的心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洋务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视角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郭刘之辩?
2022-06-29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早期人类社会,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在传播与交流中不断发展。某学校准备举办主题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展览活动。
(1)根据展品信息,将下列展品匹配相应的展馆。(填写字母)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阿兹特克太阳历

E有“0”数字符号的手稿(3世纪)

F东汉织锦新疆博物馆藏

G记载金字塔建造的莎草纸

H玉米彩陶(7世纪)危地马拉出土

(2)造纸术的出现与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以下材料的提示,画出“中国造纸术的传播演变示意图”。

材料   从考古可知,在西汉已有植物纤维(麻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造纸术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7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丝绸之路是造纸术西传的桥梁,3世纪纸已传到西域地区,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木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3)概括上述《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材料中阐述的文化交流特征
2022-06-2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三教”合一

图1“三教”合一艺术品及恒山悬空寺三教雕塑像

图2“打倒孔家店”木刻画
(1)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三教合一”中的“三教”指什么?为何会有“三教合一”一说?
(2)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说孔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中为何会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022-02-1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法之“意”

材料一   灋(法的繁体),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一种传说中的野兽,“性识有罪”),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材料二   初游欧时,尝入法庭,观其听狱,归邸数日,如有所失。

——严复译《法意》(1909年)

材料三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夫中国刑狱之平,至于虞廷之皋陶极矣。然皆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为豺狼……虽有尧舜为之君,其治亦苟且而已。何则?一治之余,犹可以乱也。             

——严复译《法意》(1909年)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具有怎么样的功能和特点?
(2)19世纪70年代,严复曾前往英国留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英国法庭审判中的哪些现象可能导致严复归邸后“如有所失”?
(3)根据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严复的“如有所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近代思想的转变1923年,梁启超应邀为《申报》建馆五十周年撰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五十年间……读书人的脑筋却变迁得真厉害。记得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到如今“新文化运动”这句话,成了一般读书社会的口头禅。

材料二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他们的政治运动,是完全失败,只剩下前文说的废科举那件事,算是成功了。……第三期新运动的种子,也可以说是从这一期播殖下来,这一期学问上最有价值的出品,要推严复翻译的几部书……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
(2)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3)你如何看待近代国人思想的转变?
8 .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早期探索民族救亡的历程中, 其思想总能紧贴时代的脉搏。

材料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载于1915 年 9 月 15 日《青年杂志》

材料二   世界上是些甚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 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劳动者底觉悟》, 载于 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


问题:
(1)请指出陈独秀发表上述两文时,中国国内分别出现了什么新的形势?
(2)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此后的历史看,陈独秀为自己的新认识采取了什么行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