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旦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2021-02-20更新 | 31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面对近代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探索救亡图存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历史地包含着溢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

——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请回答: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溢出旧轨的趋向”的实质。
(2)据材料二,指出与该诏书相关的政治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局限性。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丹”的内涵。并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楫(1515-1552)明代经济思想家,字思豫,号小山,南直隶松江府(今海)人。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对奢俭问题的看法。与传统思想不同,陆楫指出,“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个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

陆楫的思想与十八世纪英国的孟迪维尔(1670-1733)如出一辙。孟迪维尔在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群蜜蜂的兴衰史。起先蜜蜂们追求繁华虚荣,无不奢侈挥霍,这样,社会兴荣发达,个个就业。后来蜜蜂们改变奢侈习惯过起俭朴的生活,结果导致商业萧条,民生凋敝……他这种以增加消费而不是以增加积累来促进经济繁荣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凯恩斯等人都各取所需,从中撷取过思想材料。陆楫的思想要比孟迪维尔同类观点早一百多年,但与孟相比,对后世则影响甚微。

--摘编自吴申元《明代经济思想家--陆楫》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陆楫与孟迪维尔的共同思想主张,并说明他们思想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4 .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的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强国。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和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才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既是肯定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材料三 不言而喻,1919年的伟大思想浪潮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北京大学已成为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任职时,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思想,这种进步风气很快推动了语言改革运动。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的侵略,爱国民众日益关心国家的命运。军阀们为了私利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1919年山东问题的纠纷,使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达到新高峰。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重大打击”及“自强运动”历史事件分别指什么?作者认为中国遭受重大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什么进步之处?这种进步因哪一战争的失败而引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实现国民拥有政治权利的途径。
(3)材料三中“伟大思想浪潮”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归纳其成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作用。
5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材料二: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刘军宁《没有复活,就没有兴盛--从文艺复兴看新文化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此次运动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的演进,请各举一事例说明。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差异?概括“外来文明资源”主要有哪些内容?
6 .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表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展示了19C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童一秋语文大辞海文学常识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并分析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体现。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中的茶馆为情境,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末中国茶馆里的人物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清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7 . 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胜此前,但中国文化仍以其鲜明特色而立于世界。阅读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11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并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2021-03-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
2021-03-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
2021-10-20更新 | 172次组卷 | 5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2018-2019高二(选修)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魏源、康有为积极探索解决民族危机的出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反对脱离实际,反对崇尚空疏,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魏源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

——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对儒家精神的重新诠释,并不具有纯学术的意义,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因此当甲午战争爆发之后,特别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康有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现实政治斗争中去……关于西方诸国之所以富强的原因,康有为认为西方诸国之所以富强并不单单是西方依靠军事上的强大、向外不断扩展、不断寻求殖民地的结果,而是在强兵之外,尚有治法与文学……在公车上书中是他提出的所谓“议郎”制,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社会举荐体制的官吏选拔优点,而且赋予议郎们“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的权力,实际上是要求建立西方近代国家比较普遍实行的代议制,最终达到“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一共”的政治局面,具有浓厚的政治体制改革意味。

——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师夷长技”主张提出的背景及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新发展。其发动的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魏源、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2021-02-0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