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人物B和人物C分别是谁?

(2)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4)据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法律,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让我们为宪章加冕……把国王这一称号分散给有权享受它的人民。

——【美】潘恩《常识》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的一些思想家疾呼:表面富裕、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中,却有这么一大群贫穷的同胞臣民,他们是用双手创造社会财富的工具,本身毫无过失,却注定要遭受沉重的苦难。一些工人阶级的理论家逐渐认识到不仅要反对现存的工厂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反对资本主义体制,建立更为合理公正的新社会。

——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问题与化解》

材料三   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请用两个词准确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并举一例说明西方资产阶级对上述主张的实践。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理论家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马克思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并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3 . 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魏源

图二《孔子改制考》

图三陈独秀
(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
(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内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各是什么?分别是通过哪些相应的活动完成的?
4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 观点 史实
示例:道家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

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6 . 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摘自《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

——摘编自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

材料三   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


(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7 .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
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并指出这一革命实践的指导思想。据材料二,指出该革命阶段的中心任务和指导思想。
(2)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中共革命思想和政策调整的依据和特点。
2015-09-2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安徽安庆市高一下期学业质检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