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常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2021-06-09更新 | 3811次组卷 | 27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理论和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7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学大臣。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

——摘编自余玮《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17年北大学堂上的人物对话场景。(4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20世纪早期北京大学的发展史,说明北京大学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进程。
2021-02-04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受教对象的广泛性,上至君王,下至普通民众。首先,君王在国家中居于首要地位,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以身作则,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从而教导万民成善。其次,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的施教者,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渗透及相关制度性安排,提出以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最后,对社会民众的教化,主张通过君王的示范、官吏的施政、地方学校的教化来实现,意义在于稳固社会统治,这就赋予教化以政治内涵,从而上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摘编自康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元成时期的儒生不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三公之官几乎被儒生基断,不是出于儒生的“能吏”要研习儒生的学说,经学造诣不高者,会受到皇帝的轻视和鄙薄。汉元帝时期的丞相有于定国、韦玄成、匡衡,其中后面两位都是声名赫赫的儒生。

汉成帝时期丞相先后有匡衡、王商、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除王商任职为外戚辅政以外,其余诸人皆为儒家学派中人,可见在成帝时期丞相一职也基本上被儒生控制。元帝以来,儒学更加被尊崇,儒生们主体意识高涨,积极参与政治。在他们的参政过程中,儒家政治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儒生常以儒教为依托,借古讽今,以经干政,他们构筑了一个新兴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阶层。

——摘编自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标,并指出其教化目标的途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尊儒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021-02-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7 . 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指出尘世生活是大自然赋予的,歌颂了人的爱和重要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个世俗女性高贵、优雅以及沉浸在现世美好生活中的形象。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 驱使人文主义者讥讽教士丑行的是人性的要求,而驱使宗教改革家们揭示教会的腐败堕落的却是神性的要求。人文主义者要伸张感性的权利,宗教改革家则要重建信仰的权威。在宗教氛围浓厚的16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扬自己的主张,而宗教改革家们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的教诲,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扬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宗教改革的动机原本是宗教性的,然而却结出了丰硕的世俗之果。

——摘编自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18世纪随着以牛顿思想为代表的近代主流科学文化的植入,法国思想文化传统才会发生彻底变革。牛顿理论不仅用科学来扫除迷信,而且用科学来召唤民主,进而驱逐专制。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牛顿理论哲学化、人文主义化。这是由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完成的。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的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家重建信仰的权威的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法国人文主义发展在社会政治领域表现出哪些理论成果。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2020-12-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是什么。由此推断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的思想来源。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9 .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汉语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在古代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文言文被历代沿用,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媒介,也是今天研究古代中华文明重要介质。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对今天的行文创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当然,由于年代的久远,文言文也有艰涩难懂一面,这对文化和教育的普及都有一定的障碍。

——廖华《什么是古代汉语》

材料二   城市的发展、铁路、电报、电话、报纸、杂志等促进信息传播的条件成熟,新文化运动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同时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国内已经有大批新式学校和青年学生群体。正因为他们的存在和热烈的响应,才使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呐喊与呼声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得以形成持续的声势与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白话文运动兴起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曾说:“我第一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材料二   19454月,在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又说:“决议案(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此外,在很多场合他都说过:“如果同志们要把这种思想找一个人的名字作代表,我可以接受,但是必须说明,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这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是中国革命长期斗争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是很多同志的正确思想集合而成的。”


(1)根据材料一回答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如何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举一例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何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020-10-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