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君子应效法天道具有永不停息的品格。北宋庆历新政以来权臣除弊革新的诉求愈加强烈,思想上则轻天重人。王安石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司马光言“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也”。南宋朱熹指出:君子“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南宋杨简借鉴禅宗心本论认为“自强不息”并非人法天之刚健而行,而是天道在人心当中的流露。

——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材料二   根据地大多处于数省交界的穷乡僻壤,地瘠民贫,长期战争耗费巨大,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日寇的扫荡,1942年陕甘宁边区陷入了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采取开荒种植、养殖、纺织、设厂和经营合作社等措施,根据地粮食基本实现全部自给,硕果累累。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三十多所干部学校。

——摘编自蒋森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扬“自强不息”精神的背景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使人们养成了靠天吃饭的思想,土地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对土地的开垦又是依靠家庭中重体力劳动者来实现。这些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男子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家庭生活的主导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了父权社会,因而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形成了一套以家为核心的人伦关系的价值理念。社会出现以父子人伦为主轴、以孝为核心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治国观念也是以家庭或家族主义为轴心,分别规定了主仆、尊卑、夫妻等不同名分下的权利义务关系。

——摘编自赵晶《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家庭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材料二 与中国比较而言,西方的家庭组织相对较小,家庭结构松散得多,家的观念相对淡薄,个体意识极强。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进入到了家庭内部,西方家庭较早地由家长制家庭公社过度到了财产个人私有的个体家庭,这就为每个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利关系也就必然进入家庭内部,成为家庭成员的主要关系。相形之下父权退居到次要位置,非维系家庭之所需

——摘编自李桂梅《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家庭关系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10-16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双辽市一中、大安市一中、通榆县一中等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经过古公、文王、武王三世的经营,居然击败了商王国。但周人没有被轻易的胜利冲昏了头,他们处处都反思这一历史发展的原因,最后才认定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论。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人间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カ。这些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某一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这种观点摆脱了宗神与族神的局限,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超越力量。统治者承受天命,即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要求,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是高超的理想,很难在真实的人生完全实现;但是,正由于有此理想,人间秩序的境界得以提升!周人悬此理想,可谓是中国文化上划时代的大事,不像别处以神意喜怒为标准的文化,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走到这一步。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时人仍言天命。但与西周天命观相比,春秋战国时的天命论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是普天之下国祚的依据,而是转换为得天之佑的意思。其使用者也由周天子专属而降至诸侯、贵族阶层,天命的神圣性渐次褪去。更有甚者,天命竟为人的意志所挟持显示出工具化的色彩。此外,春秋战国时人对于天命与德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坚持德为天命之根据;有人却肯定命定之天的作用;有人则意识到天命并不专辅明德。倘若说以人事作为天命转移的根据意味着周人理性精神的出现,则可见春秋时期的天命观并非沿理性线索发展。

——据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天命观的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天命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纠集起来的一个非官方的国际机构,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被巴统列为禁运对象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共约30个。

材料二   20216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航,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2年空间站建好后,将随即投入正常运营,开展科学研究和太空实验,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中国空间站建设将瞄准掌握空间站建造技术,用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建造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也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科学研究和实验机会,满足最新最好的空间探索及空间资源利用等科研需要,使得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入探索科学前沿、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统”成立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空间站建成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建国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1954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规定》并批准《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对于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材建设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按计划”的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建立教育制度,培养新型的人才。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由他们承担起有计划的出版苏联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和部分社会科学教学的中译本,并选择出版我国自编教材的任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15-25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以报考。工业干部、产业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入学年龄可以放宽至30周岁。对于烈军属子女、产业工人、革命干部、青年农民、工农子女、少数民族,其投考成绩与其他学生同等者,应优先录取。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规定,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报告下达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小组,着重发展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我国还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交换、人员往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儿童教育理念,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传统的学塾成为儿童的牢笼,儿童则把夫子视为敌人,易形成儿童的反抗心理。他将儿童比喻成草木,提出顺应儿童性情,肯定了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并以“习礼”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王守仁说:“凡授书,不在途多,但贵精熟。”儿童读书贵精,当量力而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居官文人,将儿童教育作为统治者实现“下学上达”目标的便捷途径,广泛宣传治.国安邦之道,使社会成员从小就自觉接受建立在理学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教化。

——摘编自殷文洁《王守仁蒙童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材料二   18世纪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快速发展,但人的自然属性却在社会变迁中遭到破坏,机器大工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原有的和谐被破坏。因此,卢梭对人的自然本性加以探讨,发现了儿童这个独立特殊的个体,秉持“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开创西方儿童教育研究的先河。他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儿童是天性善良的、自由的和感性的存在。教育者要遵从儿童作为人的本性和儿童的本性,使其顺其自然的发展,同时儿童是具有尊严和权利的独立个体,所以成人不能剥夺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天性,从而使儿童的童年价值得到充分的保证王。

——摘编自李舒静《马克思与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办学园,以私人学者的身份主持学园进行讲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园在“三艺”课程,即文法、修辞学、逻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园讲课方式是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使学生明白道理,获得知识。柏拉图在学园中对于学术思想也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允许不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图在讲学的同时著书立说,如《理想国》《法律篇》等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学园的目的就是要为城邦培养政治人才,讲述治国术,追求“理想国”的实现。学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亚里士多德、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当时希腊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中心,被后人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并对中世纪大学和近代大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覃昕《柏拉图学院钩沉》

材料二 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齐桓公田午时期的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通过优厚的俸禄和待遇招揽天下有识之士,承担当时齐国君主政治智囊团的角色。游学是稷下学宫独特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教师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讲学.稷下学宫还定期举行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的先生还纷纷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属儒、道、阴阳、法诸家.稷下学宫培育出了淳于髡、邹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学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为战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学园与稷下学宫在办学方面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载(1020-1077年),凤翔(陕西)横渠人。1041年,西夏扰宋边,张载上书西北防务范仲淹,仲淹勉励张载读《中庸》,张载一生贯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1057年,张载与苏轼、苏辙同登进士。1069年,王安石变法,张载拒参新政,辞官回乡,创立“关学”。关学认为万物由“气”产生构成,先天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后天之性有善有恶是人欲和恶的来源,对千年人性论作出了总结性解释;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之学,带着为国家民族忧患而立的使命感,从北宋社会问题入手,力求根决之道,一改汉唐以来儒家学者玄谈之风。1077年,神宗召张载回京任同知太常,十二月与世长辞。

——摘编自《张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关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载的历史贡献。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