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它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
材料三   安倍卷土重来,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欲望,试图实现5年前的未竟之志,而其最大心愿就是修改日本的和平宪法,让日本摆脱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所谓“战后体制”束缚,实现“国家正常化”。
——《京华时报·更保守的安倍会将日本带向何方》(2013.6.27)
材料四     近日欧盟理事会以及欧洲议会联合修改了欧盟反倾销基本法中关于市场经济待遇调查的规则。其突破口在于被调查商品出口国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美国、欧盟等均将中国的国有企业视为中国政府的公共机构。中国反倾销之路很难走。
——新浪微博(2013.7.10)
(1)材料一中孔子维护的是什么秩序?宋代理学家是怎样发展这一规则的?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两大势力争夺规则制定权?其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战后体制”指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为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采取了哪些行动?
(4)材料四中中国面临什么问题?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该如何突破?
2016-12-12更新 | 4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天津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孝经》《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三: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7-07-20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9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编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253
一、隋朝和唐朝…………253
二、宋朝的黄金时代…………259
三、元朝蒙古人的统治…………261
四、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263
五、中国文明在日本…………268
六、日本的封建制度…………270
七、日本的回缩与孤立…………271
第14章革命的西方文明…………275
一、西方的多元化…………275
二、地理背景…………278
三、技术的进步…………278
四、发展中的经济…………279
五、新的君主国的崛起…………283
六、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284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288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4 . 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5 . 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2014-06-03更新 | 18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东阳市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
解放前
最高年
10017.86.6——7.713.510.56.411.424.40.41.6
1951年10031.66.21.613.911.97.85.116.52.80.12.5
1952年10034.86.91.113.016.57.15.011.52.00.21.9
1953年10037.76.11.213.718.86.75.86.41.80.51.3
1957年10037.07.71.411.126.04.46.52.71.90.7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1987—2015年公益广告主题的变迁
时间公益广告的主题
1987~1995年《公共走廊呼咦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
1996~1998年《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
1999~2002年《知识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
2003~2009年《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
2010~2016年《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筷子篇》《门》《你好2017》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人际关系·政党关系·国际关系
材料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①1927年北伐战争示意图
② 1934—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 1937年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示意图
④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示意图

(2)阅读图①至④,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清晰。
(3)二战后国际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加强。请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史实回答: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面对国际形势吸取教训、加强经济合作的?
2016-11-27更新 | 6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期统一练习01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形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民族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还是委任,都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困讷于口才,没人去物色他。就委任上说,凡是委任官,都是跟着大总统进退……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中国)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从前美国有一位学者叫做巴直氏,他是很有名望的,著过一本书,叫做《自由与政府》,说明中国的弹劾权,是自由与政府中间的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据《孙中山的弹劾研究考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种精神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孟德斯鸠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创新,并评析孙中山的政治主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轰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恩格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是什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有哪些?

(3)启蒙运动确立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启蒙运动坚持的原则有哪些?请举三例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指出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