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材料一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2)结合所学,解读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
2 . 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制度
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结合所学,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宋元时期的共同之处。
首脑外交是指国家元首或政治首脑亲自参与的外交活动,这种外交形式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外交活动多由君主所垄断,君主都是以个人身份从事外交活动。在古代中国,君王视中国为天下中心,要求周边国家遣使朝贡。
到近代,随着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出现,否定了朕即国家的概念和私人外交权,外交活动主要由职业外交人员来开展,职业外交的基本精神就是法治精神,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减少了人治因素。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逐渐产生了职业外交。
进入20世纪,在世界大战的诱发下,出于讨论战争和战后世界重建问题的需要,首脑外交又日益流行起来,例如二战期间美苏英首脑聚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后首脑外交并未结束,而是在两极对峙中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外交实践形态。从1955年美苏首脑第一次会晤,媒体开始正式使用首脑外交一词,但是当时所报道的首脑外交仅限于指东西方大国间的外交。

1943年蒋介石与英美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这是近代中国首次参与重要的首脑外交活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使首脑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外访问,同时通过现代通讯设备使首脑在离开国家以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国内的有效领导,加之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也要求各国首脑广泛接触。首脑参与外交活动与日俱增,甚至大有取代职业外交官之势。

2014年,中国第二次举办APEC会议,21位经济体成员领导人就亚太和平、国际金融稳定、应对埃博拉疫情等问题进行了会晤。

(2)结合所学,解读首脑外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结合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相关史实,说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是如何取得社会进步的。

3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7年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期间,举办社学,要求有关人员“务遵本院原定教条尽心训导,视童蒙如己子,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

—《王守仁全集》

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以药治之,务采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事之本源

——梁启超《新民丛报宗旨》

(1)归纳社学的职责。

(2)指出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及其积极意义。

(3)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在宣传内容上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

(4)从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的历史活动中,受到哪些启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名校
4 .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1)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癸卯学制及中国近代学制》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教育和近代学制的各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近代学制特点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2014-09-1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上高二中高三高考热身卷文综历史试卷
6 .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材料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
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科目设置
科目
时间、文献
国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体育
艺术
劳动技术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国文、历史、法制及理财、外国语
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
图画
体操

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
修身
国文、外国语、历史、法制经济
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
图画、唱歌、体操
男子加农业、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

(2)你认为与明清相比清末和民国初年学校教学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3)结合材料,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2014-02-25更新 | 4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素质展示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