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浙江钱塘女子吴柏“未嫁而夫卒”,她在写给姐姐的一封信中说:“诵《金石录》令人心花怒放,肺肠如涤。”当父亲警告她吟诗赋词不是女性职责的时候,她回信说:“女子于此道,似有天缘。”大诗人王隼之妻孟齐,能诗善文,与其夫“倡随拈韵,雅相得也”,其女瑶湘亦能诗。李贽坚决反对“妇人不堪学道”的观点,公开招收女学生。学者吕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闺范》,书中主要阐述了女子的教育是所有教化的根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能成为贤妻良母。该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好评,又经责妃郑氏作序,大加推崇,并重新刻板。

——摘编自马兆政《中国古代妇女名人》等

材料二英国曾有句俗语“男人耕地,女人守锅台”。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1848年,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女子学院,出现了全国妇女宪章协会。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女工占到工人总数的57.75%,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明代女性好读和英国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女性与英国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差异。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性别平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 教育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创办了万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木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万木草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作用。

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命运就是生活在变动的乱世风暴之中,而你(指他的诗)也许会如同我们希望的那样,在我身后活得长久,将会遇上一个更美好的时代。遗忘的沉睡不会永远延续,当黑暗被驱散时,我们的后人会再次在先世纯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迈进。
——彼特拉克《阿非利加》
材料二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所以人民就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们的自由就是毫无理由的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中国近代军事学家、政论家蒋百里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后,梁启超评价说:“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吾证其为极有价值之作,盖述而有创作之精神者也。”金宝山也评论道: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现,世界之发现’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请回答:
(1) 材料一作者认为的黑暗是指什么?指出“先世纯粹的光芒”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2) 卢梭被称为是一个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想家,据材料二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
(3) 材料三中的评论者认为文艺复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又是怎样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的?
2016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用人政策,并分析这些措施给儒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并指出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徐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     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一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2016-11-27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泉州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6 .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7 .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怎料)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三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申报》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上海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诉求,并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原因。说明这种诉求导致他们在孙、袁之争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6-12-12更新 | 4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广东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质检01文综历史试卷
8 . 文学艺术及其观念往往是时代的见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这一主流文学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兴旺”的原因和条件。各举一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材料二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为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


(2)反映明清世俗文学艺术的资料最为丰富,请举例说明。不同于宋代文艺“兴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文学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之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同时自那时起,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19世纪,享乐幸福论非常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学艺术转向人物本身以及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材料四 与欧洲普遍流行的幸福观产生的还有另外一些人的别样幸福观,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制,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他毕生致力于号召实现无产者的幸福生活,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4)材料四所体现的别样幸福观,最终形成的理论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9 . 材料一:路德(1483—1546)造就了路易十四(1638—1715)。(注:路易十四,法国国王,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
材料二 德国?她在哪里?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她?
——歌德
统一和法律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
——霍夫曼
材料三 1870年,工业化的德国从欧洲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与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到1914年,全世界与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一些国家衰落和一些国家强大,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摘自(英)理查德·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等
材料四 在威廉二世的第二帝国和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统治下,德国人在殖民地和被他们征服的其他国家中寻求生存空间,在……新的第四帝国中,战后的德国人发现了一个能吸收其进出口商品和活力的新的经济生存空间。
——(美)哈特里奇《第四帝国的崛起》
(1)材料一中,如何理解“路德造就了路易十四”?
(2)材料二中,诗人们呼喊着统一的德意志,德国统一的标志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对“这些因素都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的理解。
(4)材料四中,“战后德国发现……经济生存空间”是指?
2015-12-2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省慈溪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早拥有汽车的都是一些富豪。有人对此作了妙趣横生的诗篇:富人成双结对而至,而且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一种豪华车型);他们谈论自己的事务,声音高大刺耳而又无休无止。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也能买得起的“平民汽车”。这样,该诗又被添了几句:穷人乘坐福特而至,这些车子的外貌跟他们相似;他们笑个不停,因为看到那么多的老爷太太云集在此。
材料二     1960—1990年间美国的阶级结构分布(%)

(注:上表中1-5为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历史知识指出汽车流水线作业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3)据材料归纳科学技术在哪些方面推动社会进步的。
2015-11-06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福建仙游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