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视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
——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1895年)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
2011-02-23更新 | 10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赫胥黎)写道:“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1857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相信有什么人能够回答。一年以后,我们责怪自己为这样的问题难倒真是太愚蠢了。我记得当最初我把《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抓住的时候,我的感想是‘真笨,连这个都没有想到!”’
——[英]丹皮尔《科学史》
【材料二】“进化”的概念以及随后的“进步”概念,不管是就个人、全国还是全球而言,都渗透到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因为进化史由科学法则决定的,人的职责是去发现和服从这些法则,而不是干预它们。因此,绝大多数实证主义者都是自由放任原则的坚决支持者。
——[英]肯尼迪·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天演论作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气氛.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赫胥黎认为《物种起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放任原则推行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0-10-25更新 | 7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卷
3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一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一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受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内因论认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主要有哪些?
(3)从19世纪66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追求现代化尝试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据此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点。
2010-10-25更新 | 7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卷
4 . 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四种观点。
甲 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 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 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丁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丁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材料二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前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