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3 道试题
1 . 启蒙与革命

材料一   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启蒙思想家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打破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才能启迪人的智慧,推动思想进步。他们毫不留情地揭露着宗教蒙昧主义的荒谬和教权主义的罪恶,否定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在这基础上,启蒙思想家又对以“君权神授”说为精神支柱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发起进攻。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虽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团坐立不安,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却仍在许多地方获得了普遍支持。虽然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分子也都赞成这些变革,但事实上是它是一种外来统治,如有必要它即可凭武力强加。拿破仑的非法国臣民终于渐渐对征用、赋税、征兵、战争感到厌倦,虽然法国统治通常意味行政管理质量的提高,但是人们对行政管理的法国式性质的印象比对其质量印象更深刻。其实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已经成为民族主义者,而且他们的民族主义也已经发展成为反抗拿破仑统治的运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
2 . 郡县制度

材料一   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郡县论》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材料三   学者钱穆说:“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柳宗元和顾炎武对郡县制度看法。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钱穆观点的认识。
2022-01-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

20032019

SARS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不是对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对于绘画而言,更重要的是处理题材的方法、更崇高的风格体现。新古典主义绘画主题一般选择遥远的神话或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擅于塑造英雄主义形象,追求严谨的理性世界。如大卫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1784年)运用了古罗马历史故事的题材,描绘了荷拉斯三兄弟在宝剑前发誓:不是胜利归来,就是战死在沙场。这种为国牺牲的壮举场景,表现了自我牺牲、责任感、对祖国的忠诚等美德,同时也反映了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情感的冲突时,理性最终会战胜情感。

——摘编自陈祥宇《“理性主义”哲学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

材料二   在金钱至上,心思浮躁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优秀的古典油画作品以一种整体的和谐氛围感染着人们的情绪,使人的整个心情、精神都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从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古今中外,用艺术来协助建立、维护和推行社会政治的思想,是中西方自古以来共有的。(当代)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对人们起到教育规范的作用。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在审美过程中分辨美丑、善恶,对崇高、优美的向往油然而生,对人的心理产生微妙影响,有利于人们用社会道德来规范自己,从而形成一个无缘、不争的和谐社会。

——摘编自顾颖《理想与和谐:古典主义的精神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征并分析该流派兴起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典”绘画当代价值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峰幸氺冲就提出了赶超西方的思想。1923年,他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告诉/ 大听众,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确是适合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建设新国家的一个最完全的主义”。为实现“赶超’’西方,孙中山指出,“我中华之弱,由于民贫”,所以,“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济,为当今莫要之政策”。“欲我国转弱为强,反弱为盛,必俟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无士非民,而后可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 驰轉于球之上。”他晚年在致瘳仲恺的信中强调指出:“予鉴察世界大势和本国国情,中国欲为世界一等大强国,及免重受各国矣力侵略,则须努力实行扩张军备建设也。若国民与政府一心一德实行之,则中国富强,如反掌之易也。”

—— 摘编自郑大华《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再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的前景,“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失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摘编自郑大华《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实现“赶超”西方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内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雅典市民来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而是言论的交锋。谁要是想说服别人,就必须掌握有力的论据,就必须有能力有技巧地表达出来。这种公开的思考和言论,对事物从各个方面的分析,于是就出现了对人和神、天和地的新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公民具有哪些政治素养?试以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为例说明当时思想领域里出现的“新思考”及其意义。

材料二   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权相当限缩,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

——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


(2)从罗马法的演进的角度谈谈罗马人是如何将“人”“引进到罗马政体之内”的?
2021-11-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悠久的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自宋代白鹿洞书院学规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教育教学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认为教育改革在变法中有何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得出这一认识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该教育方针的时代背景,并就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新高考改革配套方案,谈谈你的看法。
2021-08-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文化不但是时代的产物,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和普罗塔哥拉对东西方丈艺的发展都做出重大贡献。

孔子普罗塔格拉
“《诗》可以兴(激发兴趣),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不学《诗》,无以言。”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

作品作者内容简介
《歌集》彼特拉克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波吉奥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类的美德与尊严》曼内蒂“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创造物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据孟广林《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整理

材料三   


《巴黎圣母院》                         《自由引导人民》                           《田园交响曲》

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革命的箴方“博爱”化为竞争中的蓄意刁难和嫉妒。贿赂代替了暴力压迫,金钱代替刀剑成了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总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诺言比较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恩格斯

材料四   老舍与《茶馆》的故事就是一卷中国现代文艺史的缩影。


(1)结合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分析比较孔子和普罗塔哥拉的主张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给材料中的一组图片配上恰当的标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文艺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茶馆》曲折发展历程。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发展当代文艺问题的看法?
2021-08-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与历史叙述:

材料一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疆,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鞅列传》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历史评价:

材料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指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欧洲的变化。
(3)针对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8-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