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撰《孟子译注》

(1)孟子主张君主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材料二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9-10高一上·贵州黔南·期中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今日愤世嫉俗之士,恨外人之欺凌也,将士之不能战也,大臣之不变法也,官师之不兴学也,百司之不讲求工商也,于是倡为民权之议,以求合群而自振。嗟乎,安得此召乱之言哉!……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康有为与这一政治派别论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9-09-05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继续发展,同时在其内部也生长出了某些新的思想观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修正者”。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
4 .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紧迫感,积扳投入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与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材料二】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中国共和立宪未能救国的原因,基于这一结果,陈独秀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此掀起了哪一思想运动?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从陈独秀的心路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 .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路德的“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代表哪一新兴阶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挑战中世纪神权精神统治的基本形式。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对教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三中的“理性”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之间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