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明的女性新代词,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于1921年7月第13期以后,启用“她”字指代女性和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解放画报》第12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大秤碇压住,动弹不得,秤砣上写着四个字“男统主义”。

图2《解放画报》第15期(1921年),描绘了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刻有“经济”二字的石柱上,她一旁放置了写有"实学”和“职业"的斧头。其题词为:“打器在她旁边,一味的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么?”

图3《解放画报》第17期(1921年),其题词为:“她受过四千多年束缚,已经半身麻木。现在有人扶着她走,总该起来活动了。”不仅以女性指代祖国,且以女性来搀扶她醒来活动。

——摘编自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三幅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解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大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知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化的原因及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 . 近代欧洲出现了一些反映宗教改革的图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片解读:上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   


图片解读:画面左边是些“不信神的人”——行会成员……他们中领头的是一名修女和一名牧师,牧师用手指着路德,像是在控诉他。画面下边是一群谦卑的农民(代表普通民众),他们由马丁·路德带领。路德运用《圣经》的内容来回应各种指控,并劝导那些指控者去探寻上帝之国。基督站在一片祥云上……对下界的辩论做出了判决:他谴责牧师,因为他的权杖倒向了路德这边。


(1)观察并说明材料一中图片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并说明马丁·路德针对性的宗教主张。
(2)判断材料二中图片是宣传天主教还是宣传新教的艺术作品。结合图片场景和宣传的宗教思想阐述理由。
4 .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一些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思想解放,创新多……当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发现超过了同期世界科技发现总数的25%时,可以把这个国家叫做“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而这个国家保持“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叫“科学兴隆期”……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了五次转移。首先是意大利,接下来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再到后来,大约在20世纪的时候,转移到美国,美国一直保持到现在

——摘编自汤浅光一(日本)《科学文化史年表》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5-17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