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1785-1850年),清朝政治家、民族英雄。1842年到1845年,在新疆度过了三年多的遣戍生活。1843年,他主动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捐资募民重新开办因缺水而荒弃的八旗兵兵屯的阿齐乌苏,得到采纳。于是,组织当地民众,修建龙口水利工程,开垦阿齐乌苏废地。垦荒成效大,得地三棵树、红柳湾33350亩,阿勒卜斯161000亩,并助推新疆各地出现垦荒新高潮。1845年,林则徐勘察南疆垦地。据记载他在“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伊拉里克、喀喇沙尔,凡垦地689718亩”,这在清代新疆屯垦史上前所未有。林则徐在新疆各地勘荒时,倡导开浚水源,兴修水利。如大力推广坎儿井。此外,他密切关注沙俄向西北地区的侵略,向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合兵农而一之”的建议,即把“屯田”和“备边”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御外侮,这一思想后被左宗棠吸纳。林则徐的举措为新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张洁《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在新疆建设和边防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则徐对新疆贡献的影响。
2022-07-2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根据时代需求,以先秦孔、孟、荀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诸家的思想,以性善情恶的人性论为基础,大力推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化,形成了适应当时国情民性的新型价值系统。汉宣帝自称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既是刘汉王朝的内心直白,也是对董仲舒构建礼法合用治国模式的肯定。

——摘编自李宗桂《董仲舒思想历史作用之我见》

材料二  佛道理论的精细化充分暴露了儒学的内在弱点。如何完善自身以及重回学术的至高地位,这成为儒学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使命。朱熹认为“释、老之书极有高妙者,句句与自家个同”,而现存的礼书对古礼删削颇为有限,难以通行至民间。有感于此,朱熹便以司马光的《书仪》为底本,复加删削,成《朱子家礼》一书。

——摘编自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

材料三  顾炎武作为先锋性的代表人物反对“空谈之学”,力倡以“修已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言”,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顾炎武主张人的内在本质即为“人道”,“人各有私”,“有私常情”。在顾炎武看来,“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摘编自许苏明《顾炎武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董仲舒儒学相比,朱熹理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贺龙任国家体委主任14年,新中国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在各运动队组建后,贺龙借鉴军队管理方法,要求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努力把其培养成国际一流队伍。他激励大家:“你们是新中国第一代运动员,要为革命搞体育;为党和祖国荣誉打球。”为此,他参照解放军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在运动队建立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训练上,贺龙要求运动员勤学苦练,主张训练要大幅度超出比赛难度,提出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和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的“三不怕”口号。他去运动员宿舍,总要看其枕边放什么书,要求把运动员培养成有修养、有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是短暂的,运动员退役以后,特别是伤病运动员,在他关怀下都得到妥善安置。

——摘编自《新中国的体育之父一贺龙》


(1)根据材料,概括贺龙对新中国体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体育事业“从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2021-12-25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平四贤,又称“闽学四贤”,是指两宋时期崛起于福建南剑州(今南平),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闽学四贤”是上承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下创闽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批判地继承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福建在宋代以来,被时人誉为“东南全盛之邦”,且有“海滨邹鲁”之称。这固然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所致,但与“闽学四贤”创立闽学及其学术教育实践,吸引众多学者不远万里入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广泛建立书院,聚徒讲学,对推动教育的下移和中国书院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闽学四贤”尚习行讲义气,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在两宋民族矛盾尖锐的当下,他们都力主抗金并积极宣传,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彰显出深沉的民族气节。这种气节随着朱熹理学的广泛传播,内化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注:朱熹因在福建讲学,弟子多为福建人,形成的学派世称“闽学”。

——摘编自胡凤俤《试论延平四贤称谓演变及其文化内涵与影响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闽学四贤”开创闽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闽学四贤”的重要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