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历代儒家学者均有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化策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董仲舒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语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额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宜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汉代继秦之大一统,进一步经营、促进和巩固了中国的统一。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确立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休地位。儒家思想不但从精神层面统一人们的思想,形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观念与民族精神,而且带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上,尽管中国社会分合无定,但是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却愈加强化,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心里底层的、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摘编自陈喜波、韩光辉《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秦朝中国“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