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在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中,可以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概括其民主思想的是
A.李贽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3 . “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反映了
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
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网络时代
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
4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域的“中央集权制” 》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1)以上三幅圣母像中那幅作品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或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又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即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为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孟德斯鸠和卢梭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那些重要政治主张?
(3)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4)在中国近代史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推动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2016-11-18更新 | 10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宁波八校联考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在中国文化趋于精细内省的同时,不仅孕育了新的思想体系

——理学,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一个高峰——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影响。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概括材料关于儒家思想地位的观点。
8 . 辛亥革命是近代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四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1)据材料一,广州、武汉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4)针对材料四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局面,孙中山有何重大理论创新和政治举措?
2016-11-18更新 | 10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联合命题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被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陈独秀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
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五 读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当时的地位。
(3)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
(5)从材料五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016-11-18更新 | 4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新疆农七师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