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一个原因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可以接近的不仅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有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进了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匠人与学者之间的鸿沟被缩小,匠人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到鄙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棉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多半是由非凡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学革命”为何成为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学”在两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并谈一谈它们给你的启示。
2020-02-0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较早,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整理自李港红《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推行不等价的掠夺性交换,使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急剧恶化。19世纪末,在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西方农业科技才零星地传入中国,由于绝大部分人和新增人口主要留在农村,农村只有拼命复种和垦殖,对农业科技的要求不高。清末“新政”期间,农商部虽积极发展农业科技,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晚清落后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

--摘编自邹德秀《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探讨》

材料三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迎来了全球化的战略性机遇,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战略性挑战,如面源污染加重、土壤盐渍化、农产品质量等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高端的现代农业发道路,而科技创新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摘自王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唯一出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欧洲与晚清中国农业科技兴起的差异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科技未能“改变晚清落后”的原因。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认识。
2021-12-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艺术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兴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依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程献《晚清乡土意识》

材料二、尽管直接触发这一运动的两个因素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这一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却大都没有有所偏废。他们几乎是出自于其本能在寻求着抵抗侵略、振兴国家之道。一方面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以理性务实的心态开始了对外来文明的重新发现。……五四断文化运动一开始造就出一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必需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

打倒孔家店到文学革命,再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这场运动在以现代化的要求为出发点,反思西学,重市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无疑触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最艰难而又最根本的一环。……在这一寻求过程中形成了民主、科学、理性、自由、人权、社会改造等一系列新的口号、主张与观念,并最终造就了现代中国社会的三大主流思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而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为有效的理论指南。

五四新文化运动针对这一最大缺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是价值的尺度,现代人是现代价值的尺度以及中国社会的改造应当被放置在国民(尤其是青年)人格、素质、价值观念更新基础之上的命题,真正掀起了一场人本主义、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

——摘编自李刚《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大贡献》


请回答:
(1)你是否认同材料一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直接触发这一运动的两个因素从表面看是相互矛盾的”?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020-12-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二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一一读韩非子有感》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法两家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秦汉史实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方略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李贽:“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马丁·路德:“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卢梭:“人民的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必须由人们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异同。
(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6 .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言论
19211927《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19271937《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19371945《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一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叔,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19451949《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备项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12-18更新 | 477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州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与中国巨人赛跑一严复与近代中国

11867年,严复进入近代海防史上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就读;五年后作为海军军官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
21880年,严复出任始成立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31885年开始,为改变官阶太低和不是科举正途出身的窘境,严复历经九年,四次参加乡试,想博取举人功名,屡试不中
41895年以后,严复开始以著述为主的生活,写下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等文章,专门探讨八股经义的危害,主张废八股,讲西学;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国富论》和孟德斯鸠《法意》。在《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广为流传
51909年,严复被清政府授予“文科进士出身”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严复人生历程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程朱理学把“理”当成最高的本体,把宇宙实体和宇宙规律与儒家伦理的原则结合起来,在道德实践上,“理”被强化为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虽然这个外在的、客体性的权威有其很强的道德规范和指导功能,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所抑制的。因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使人的道德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所以,从理学到心学,宋明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逻辑的内在的展开。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推崇宋明理学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能与欧洲启蒙思想“等量齐观”吗?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2020-11-2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是什么。由此推断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的思想来源。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立儒而尊、权威强化”,“家族奉儒为范、宗法教化”,“社会以儒名教、道德醇化”的方式传承,形成了跨时空魅力。中华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强劲的生命力根源于它的生成是“立以生活根基,上农尚伦”,它的教化是“遵以认知心理,入世觉事”,它在功用实现上是“导以回报机理,德者有得”。

——摘编自王正文、袁慧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时空魅力与生命力根源》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濒临国家与民族危机的特殊历史境遇中,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体系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与挑战。诸多仁人志士投入“救亡图存”的探索。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导致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出现“一盘散沙”状态。…新文化运动时期一股激进的民主主义文化大潮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扬“文学革命”的大旗,大力抨击传统价值观体系,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助动力。

——摘编自侯松涛、程美东《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价值观变迁过程中,如果完全没有国家主导性力量把控,极可能出现价值观在多元化中的失控。要在弘扬和坚持一元性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价值观多元形态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一元指导与多元取向在价值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互通中,整合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洗炼出来的积极性价值观精神。这些价值观精神,既包括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的精华要素,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

——摘编自侯松涛、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民核心价值观发展演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