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抗战爆发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1955年,在缺医少药以及政府卫生部门还没有力量顾及农村的大背景下,山西高平米山乡建立了首个由农村社员、医务人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同集资的保健站,开创了合作医疗的先河。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湖南、贵州、山东、上海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河南省正阳县王店乡团结农庄创造性地提出“社办合作医疗制度”一词。195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村覆盖率达到10%。合作医疗采取“合医合药合防”的运营模式,通过开发本土药品满足了当时农民的用药需求,并且治疗过程鼓励采用“土方”“土法”,预防为主、群防群治,使农民获得了“一把草药一根针”的低水平的初级医疗保健,实现了“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医疗目标。

——选编自孙淑云郎杰燕《中国合作医疗治理六十年变迁》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4 . 材料 唐朝初期,政府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府兵一般都能按规定轮换,勋赏也较丰厚,于是府兵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从高宗、武后起,由于同边境各民族的频繁战争,府兵得不到轮换,加上勋赏不行,府兵地位下降,因此富人千方百计逃避兵役,兵役负担逐渐落到穷苦农民身上。后来,作为府兵制的基础的均田制也日趋破坏,府兵之家也不免杂徭,府兵制走向衰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在京兆、蒲、同、岐、华等州选募府兵和白丁12万,分隶诸卫,后称为彍骑。这标志着募兵制的兴起。以前府兵是按农户出丁,自备资粮,不但负责宿卫,还要负责征战,而彍骑则是自由应募,应募后由政府授田,专门负责宿卫,军用设备则由官府发给。

——摘编自黄水华《中国古代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玄宗前后兵制的差异,并分析唐玄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2019-05-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除了藩镇之外,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的权力扩大,独霸一方,甚至与唐中央对抗,这使得“漕运阻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决心整顿漕运,户部侍郎刘晏经过考察,对漕运进行了重大改革:疏浚渠道、以通航运;以盐利雇人运输,“不发丁男,不劳郡县”;创立漕运的奖励制度等。经过改革,江淮漕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刘晏提出并实行的这一套漕运制度,在安史之乱后为挽救漕运的中衰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潘镛《中晩唐漕运史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漕运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衡量国民福祉的标准:保障国民的经济权利和经济安全。一战救济难题曾令美国蒙羞。“福利国家”的重负可能会压垮美国,这种恐惧感导致了1917年《战争风险法》的失败,财政支出被整整压缩了九成,从400亿直线下降到40亿。美国一战时470万军人的经济安全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正是大萧条后1933年华盛顿广场复转军人遭到武力镇压悲剧的缘由。二战难题再造美国复转军人福利体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必须保障复转军人的经济权利,尤其是在面临1575万军人退役大潮之际,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就是危急时刻的共识立法。……作为新政时代的收官之作,1944年《复转军人调整法》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包容性、最全面的福利方案,这是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又一次深度渗透。政府为美国复转军人提供包括教育、培训、医疗、就业、失业救济、住房、创业、置地等项目在内的全面支持,不仅成功帮助千万年轻复转军人实现了自力更生,还刺激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堪称美国社会立法、社会政策的里程碑。

——摘自格伦·阿特休勒、司徒·布鲁明《复转军人调整法:一项复转军人新政》

材料二 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集中统一、职责清晰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体制,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摘自新华社2018年4月16日电《国务院新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美国《复转军人调整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增设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时代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百战灭辽和北宋以后,两河之民,所致一空;山东之见,田野荒芜,民不聊生;淮南之地广,不耕之田,千里相望,仓禀久匮。大批契丹人和汉人被当作奴隶从事生产,激起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金海陵帝南下伐宋不力,金军在采石大败,仍坚持发动攻击,结果被一部分金军将领率众起义杀了。金世宗即位后,尤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命卢庸为定平县令,整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世宗还下诏天下赦免官奴,并劝女真贵族释放奴隶。劝民力田,奖励耕织。世宗规定女真贵族只许在一处占地,其余皆要收回官府,并赐与贫民。世宗一朝,多次因水旱等灾害减免赋税。在边境建立榷场,以待南贾之来。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称他统治时期的社会为“小康”。

——摘编自王宏志《金世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起了新生活运动,主张以中国固有的道德“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德国和具有斯巴达式纪律的日本人为例。号召国民自强,“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1934年2月到1935年3月为运动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实现全社会环境的整齐、清洁。为此,新生活运动总会颁发了《新生活须知》,用以指导运 动的开展。1935年3月以后,运动进入第二个段。这一阶段以实现“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为中心,突出实施国民军训与编组外,还组织了服务于 地方建设事业的各种劳动服务团,开展诸如开渠筑堤、修桥补路、提倡国货、戒烟戒赌、民众识字、体育健身等项义务劳动,以期把国民生活推向新阶段。抗日战争 爆发后,蒋介石从抗战的角度出发,赋予“礼义廉耻”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全民抗战的动员令,同时不断调整新生活运动的目标,
——摘编自刘利民《新生活运动:构建社会理性的尝试》
(1)根据材料,指出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概括这场运动发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新生活运动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