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等。该条约表明
A.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基本形成B.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作为侵华共同原则
C.战前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得以巩固D.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以来,他率先承认中华民国。一战爆发后,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侨民竭力与中国亲善,许多美国侨民,包括商人、军官、外交官均给予中国的反日行动极大的支持。1917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辑出版《美国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在 1918 年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派驻中国之前,中国媒体界已经自发地宣传威尔逊的主张了。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民主共和抱有乐观的希望,"美国每届新总统莅位,其仪式之庄严,恒有非世界其他共和国所能及",《东方杂志》就经常刊登有关威尔逊的主张。1919年,克劳领导的东方通讯社正式更名为"中美通讯社",宣传威尔逊总统的战争演说、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马建标《塑造救世主∶"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3 . 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26国联合宣言签字仪式上,罗斯福公开宣布了“建立中国战区”的决定。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战区的建立
A.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B.表明中国成为太平洋战场的主导力量
C.说明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D.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开始改变
2021-03-03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普通高中五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我们现在所说的旧秩序特指二战后建立的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外衣,却仍是以掠夺和霸权 为实质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源于
A.华盛顿会议B.雅尔塔会议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法国外交由强硬的政策转向对德让步妥协的绥靖政策,是由一系列原因形成的。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中止,在维护现有利益的前提下,法国开始谋求同德国和解和妥协。实质上,克里孟梭政府严格执行凡尔赛条约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执行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及英国对法国的遏制。最后,法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对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普遍和平主义、和平主义衍生出的民众革命主义及其对统治阶级的信号指示,人民要求下的民主机制规范了避战求和的思想,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图谋变异了祸水东引的判断,最终催生了绥靖主义。

——摘编自赵立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
6 . “这场战争(一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文中的“开端”是指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思潮
C.殖民主义扩张
D.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 年 8 月,东德沿着东西柏林分界线,筑起了著名的"柏林墙"。西方三国提出抗议,并把苏联在西柏林的纪念馆用铁丝网封锁起来。但美国与苏联都不愿决一死战。 10 月 10 日,赫鲁晓夫提出愿意推迟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时间。美国也感到"柏林墙"并未触及西柏林的安全,也就接受了既成的事实,第二次柏林危机遂告结束。

材料二   1975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 80%,战略导弹超过美国 40%,1978年美军拥有坦克10 500辆,苏军拥有坦克 50 000 辆。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遇到了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材料三   20世纪 80 年代,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提出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大规模扩军备战,宣布实施"星球大战计划",以威慑和拖垮苏联。苏联则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出全球缓和战略,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美苏争霸接近尾声。


(1)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出现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变化,反映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上是怎样的情形?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美苏争霸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热战”是
A.越南战争B.朝鲜战争C.中印边境战争D.科索沃战争
2021-01-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126日,日本提出将澳洲、印度等地列入太平洋战争外围作战和防御范围的设想。取得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后,日本海军提出将第二期战争放在以进攻澳洲为核心的太平洋攻略方面,而陆军以深陷中国战场、抽调不出足够兵力为由坚决反对进攻澳洲。最终,海军进攻澳洲的计划被否定,陆军西进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西进印度、印度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迫使英国屈服,集中力量同美国决战。随着中途岛战役的失败和德意军队在地中海、北非的迅速推进,日本陆海军都决定将作战重点由太平洋转向印度洋。但随后,日本陆军又提出将作战重点放在中国四川。1942年夏秋以后,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战略转折,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德意在北非、地中海作战的失利,使德意不可能进入西亚与日本会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而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不足20%。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无力西进,西进战略也就最终化为了泡影。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西进战略的破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构划“西进战略”的战略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西进战略破产的多重因素。
2021-04-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的“大战”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时代,战争双方以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为目标,因此该“大战”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战争的发展轨迹却完全超出了战争发动者的预料。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以避免削弱自己,坐大对手;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战争发动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这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它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从而使整个社会基础受到了空前的动摇与毁坏。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战争发动者预料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