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紫禁城分“前朝”与“后廷”两部分。午门以北,乾清门外以南,所有三大殿及文华、武英各殿廷均为前朝;乾清门以北,则称后廷。对帝王来说,前朝是“国”,后廷是“家”,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官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摘编自郑欣淼《“完整故宫”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建筑布局体现出的封建礼制和传统哲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说明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2021-03-27更新 | 344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卷01

2 . 材料 秦陵兵马俑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当艺术的积淀和历史的契机成熟时,秦兵马俑这样的大型雕塑群像也就随之产生了。秦始皇为了显示“千古一帝”的威严,更为了在死后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将一支强大的军队纳入地下自然必不可少。此外,当人殉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后,人们以为俑像替代生人可达到同样的效果,并且模仿得越是逼真,便越具有生者的活力。秦兵马俑作为秦国军队的缩影,更多显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宏大的美、力量的美。秦俑又是由若干艺术家塑造出不同身份、年龄、姿态和性格特点的多种人物形象,从发型、冠饰到所穿的战袍、铠甲等,无不刻画得细致入微,也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概括的艺术手法。秦俑大型群塑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具有东方色彩的艺术享受。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兵马俑产生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及对雕塑艺术的影响。
2021-04-16更新 | 12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卷03
3 . 德国的城市发展有着久远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特利尔城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公元1世纪时是罗马殖民地。从公元2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有“北方的罗马”之称。下图是位于特利尔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2世纪尼格拉城门(又称“黑门”)。


材料二   德意志城市大多兴起于修道院和城堡附近、帝王驻跸地以及逃亡农奴聚居地。中世纪时代,繁荣起来的德意志城市从自己的利益着眼,特别希望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但此时皇帝没有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代表,德意志区域只是罗马教皇的“乳牛”,是天主教会充当欧洲精神权威的最后支撑。最终,思想的、精神的和民族等矛盾日益尖锐,1517年终于爆发了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宣称“剥夺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神权”“教皇出售赎罪券是犯了错误和违背基督教教义”等理念。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形成了路德教等新教派。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以近距离人口流动为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是不越出省界或邦界的邻近城市,更多是家乡附近的小城镇。他们被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业所吸收,转入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群众性远距离人口流动潮约出现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德国东、北部农业人口向高度工业化的西部鲁尔工业区的流动加快。这一时期,内燃机的问世,引起了世界机械业的极大发展,也推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尼格拉城门与罗马大斗兽场在建筑艺术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述它们建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新教和旧教(天主教)相比所出现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析内燃机的发明对人类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2021-03-03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名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马共和时期的都市广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政府大厦、庙宇神殿、商场作坊,以及法庭或议事厅常常是这里的主体建筑。帝国时期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已完全丧失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切意义。公元二世纪初建成的图拉真场从整体的布局设计到具体的每一座建筑都统一在雄劲宏大的风格之中,并多少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布局的特点,即轴线的对称和多层的纵深发展。它以三跨的凯旋门为正门,广场中心安置着图拉真的青铜骑马像,后面矗立着高达35.27公尺的著名的图拉真纪功柱。每一个观者都会在纪功柱的脚下显得渺小并肃然起敬。对皇帝的崇拜在这里似乎已经达到了高潮。直到今天,这座纪功柱依然屹立在昔日广场的一片废墟之上,充满了权威的纪念意义,“尤其是在夜色中,它们似乎将皇帝无数的战争热情,活生生的复苏过来,甚至还要摇头晃脑地叙述古罗马的时日一般”。

——摘编自张少侠、刘汝醴《论罗马帝国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图拉真广场的建筑艺术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图拉真广场当时的主要功能以及图拉真纪功柱的历史价值。
2021-02-25更新 | 16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卷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布迭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徽州古村落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是他们基本的原则;但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理想环境。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而只有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构成一真正的理想环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儿,叫“四水归堂”,言天降雨露、财气,落到自家房顶,流入宅院。

——摘编自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皖南古村落与布达拉宫是哪两类社会群体活动的历史承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徽州古村落是徽商文化的产物?古村落突出反映了徽商怎样的心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古村落营造中的风水观念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什么功能?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理念?
(4)有学者称:“文化遗产的完整样态必须在其存活的情境中才能把握。”据此,你认为皖南古村落的“完整样态”应该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