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沿隋制。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后代的丞相之间的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隋朝以后宰相制度发生的变化。概括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宰相被废除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中一点就是“中华民族一直处于有序状态,并以管理上的有序保证了思想上的有序”。就总体政治制度而言这里所说的“管理上的有序”主要指的是
A.禅让制和分封制
B.分封制和宗法制
C.宗法制和科举制
D.郡县制和科举制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维护统治,中国历代君主都自命为“受命于天”的天子,负有“统驭万方,抚有四海”的使命责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代实行分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以天子为宗主,诸侯、番邦为藩属的宗藩制。……秦朝大一统之后,废除了分封制,但宗藩制则成为各朝代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想化模式。朝贡是体现宗藩制的具体制度。……据《大明会典》所载,向明朝朝贡的藩属国有123个。明代实行“贡市一体”,除了朝贡关系,不允许与其他国家有单纯的贸易关系存在。

材料二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这二十年构成了中国对外关系新秩序的第一阶段。从西方的观点看来,那是这种条约制度结构得以逐渐形成的初创阶段。……在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的下一个三十年中,通商口岸成了中外共管、文化混杂的中心城市,它们对整个中国有着日益扩大的影响。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三个三十年中,主要通过商埠对外扩散的外国影响像滚滚洪流,它大大加速了中国传统的国家政体及社会制度的解体和改组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推行宗藩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中国近代条约制度的形成过程作简要评价。
4 .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017-08-04更新 | 4841次组卷 | 9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列各项对下表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
A.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C.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思想控制强化
D.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017-11-14更新 | 344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017-10-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汉朝、魏晋、唐朝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西方文明发展史看,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明显地保留了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组织的民主制,并在原始民主制转变为奴隶民主制的过程中,不断地削弱和破坏血亲关系,代之以财产和地域关系。以古希腊、罗马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体系是在不断削弱和破坏血亲关系的过程中,使原始民主制的形式得以衍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古希腊最早的居民是从欧洲大陆迁徙来的。在古希腊居民中,血亲组织已经遭到了一定的削弱,而且古希腊在城邦形式、发展的过程中,又采取了一系列步骤,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削弱血亲组织。

——曹沛霖《西方民主制的发源及启示》

材料二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体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雅典是如何不断削弱血亲组织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血缘宗族在中国古代没有解体的具体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和雅典的不同政治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了哪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废除丞相以后,明朝实行什么制度?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什么演变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