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7 道试题
2 . 在“祖制不可变,天意不可逆”的政治思想影响下,明朝有阁臣上疏:“天下大器,帝王大福,器久则必做,福盛则必衰。”因此“天变之时”,阁臣应用票拟、辞职、劝谏、拒不草拟诏书等办法以“抗衰”。明朝阁臣的这些主张(       
A.促使中央决策执行效能显著提升B.致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C.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节君主政治D.表明内阁阁臣左右君主决策
2022-07-01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贵族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的子弟或亲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D.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
4 .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工商食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2022-05-21更新 | 312次组卷 | 3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
2022-05-21更新 | 123次组卷 | 3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相传,黄帝在为万民立下赫赫功勋后乘龙上天;夏商时期,“龙”被塑造成一个通天的媒介,巫师祭祀时,将对龙的歌颂作为与“神”对话的一种手段;周朝时,“龙”的权力色彩淡化,逐渐被改变成一种追求和谐与祥瑞的象征。中国先民对“龙”崇拜的变化
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好恶B.得益于专制统治的确立
C.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倾向D.反映了神权政治的影响
7 . 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3)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材料四: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统计

6
西汉47
182
两宋121
4

——整理自《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唐宰相急剧增加、明代急剧减少的制度因素。并分析其变化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2022-05-17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安居育才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实质是史官文化。它滥觞于三代,规模于东周,最后盛极于两汉。史官没有屈服于君主话语权之下,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来说在秦汉乃至以前已基本定型。

《汉书》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糜不同之。贞观十四年,太宗向房玄龄屡次索看《高祖、太宗实求》,房玄龄等人不得已呈上。自唐开始,历代正史均属官修,个人修史原则上不被允许,成为稗史。而记录正史的史官因李世民打破君主不能看自己实录的传统,从此必须要根据君主的意愿进行删减篡改。

——摘编自刘倩、吴久久《从中国古代史官看舆论监督》

材料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从邹忌的劝谏,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北魏也鼓励非监察官和百姓协助监察机构纠举不法官吏,多元的行政监察主体使行政监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唐朝,“御史大夫之职,掌邦国宪典之政令,以肃政朝列”。御史还有权独立弹事,可以民闻弹事。宋代在地方置漕司掌行政、财赋;置宪司掌司法;置帅司掌军政;地方检察权分别由漕司、宪司、帅司等长官兼领。

材料三 明朝有较为完备和科学的监察制度,但“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以及当权者对政治言官的无情折辱,致使言官的分化成为必然之势。他们纷纷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得斗争意志消沉,忧患意识淡漠,事不关己,抽手旁观,甚至投身逆流,以身事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涛《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官主导舆论监督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完善监察制度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监察制度的不足及其原因。
2022-05-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
2022-05-13更新 | 1140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太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
文献记载内容
《左传》先君周公制周礼
《礼记》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 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A.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B.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C.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D.开创中央集权政治局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