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后汉书·郭陈列传》记载:“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罚,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尚书台成为当时行政中枢   ②三省六部制已正式形成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④统治者着眼于加强集权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2 .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如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2022-09-03更新 | 2505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对这一政治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B.体现儒家君民平等共治
C.形成贵族分封等级序列D.体现法家君主专制思想
4 . “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     
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
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
2022-09-02更新 | 2769次组卷 | 39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春秋时期,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公孙枝等济济一堂。这说明当时(     
A.察举征辟制度已经出现B.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C.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完备D.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成帝(公元前33~前27年在位)时,薛宣上疏:“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表明当时(     
A.皇权进一步强化B.监察权力运行发生异化
C.中枢机构的膨胀D.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加强
7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环节”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08-23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丙图反映的朝代       (  )
A.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B.出现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
C.受到西方国家殖民入侵D.小农经济已失去压倒性优势
2022-08-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A.严密的法律体系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国家版图基本确立D.理性化官僚体系
10 . 唐朝后期,各路节度使或新列税捐,或截取户部钱财,然后把所得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进献给皇帝,称为“羡余”,实际上就是皇帝向节度使的索贿,这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财政的窘境
C.藩镇实力的削弱D.赋税制度的变革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