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诗经·生民》记载:“夏祖女修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祖姜嫄踩巨人脚印生弃。”这些传说
A.是研究早期社会的可靠史料B.表明王权具有迷信神秘色彩
C.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2 .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按照这一制度选拔的官吏,据史料记载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可以说明
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
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代内阁大臣高拱抨击当时的科举选官说:“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至于升迁,则进士治绩之最下者,犹胜于举人治绩之最上者也。”这反映出明代科举选官
A.丧失甄选官吏价值B.重视官员家世门第
C.强调科考功名差别D.侧重官员行政能力
2022-06-03更新 | 942次组卷 | 15卷引用:专题02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4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曰:“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摘自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

材料二 隋唐五代是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御史在秦汉隶属于少府,魏晋南朝隶属于内省。隋初,御史“依旧入直禁中”,炀帝大业年间“始罢御史直宿”禁中之制。自此,御史完全脱离了宫禁,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央专职监察官。隋炀帝还精简门下省机构,把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从门下省中分离出来,使门下省逐渐成了掌“省读奏案”的封驳机构。隋朝除御史台之外,增设司隶台和谒者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吏,司隶台和谒者台监察地方。

——摘自贾玉英等《监察制度发展史》

材料三 所谓“科举”名称,就是由“开科取士”或“分科举人”而来。由封建国家设立各科,定期进行统一招考,成绩优秀者授予官职…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隋朝的科举,初设明经、进士、秀才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所以“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下十人”。…唐朝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据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整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和基本流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御史台的主要职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科举制度既为知识分子提供机会也改造了知识分子。阐述科举制度对于古代知识分子人生观的影响。试以故宫的某处重要建筑为例,加以说明。②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试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概括科举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价值,并分析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2022-05-30更新 | 40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5 .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
B.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D.战国时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B.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C.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2019-05-14更新 | 425次组卷 | 18卷引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1-素养测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省制度的确适应了元朝统治的特殊需要。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中央集权固然要加强,而稳定地方局势的任务则更为迫切。平宋以后江南局势长期动荡,致使元朝必须予各军事占领区以相对集中的事权,以便遇到紧急事变能够迅速决策并付诸行动。任何掣肘,推诿现象,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元代行省制度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度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摘编自刘宇《行省制度略论》等

材料二   制宪会议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列》来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换言之,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在18世纪后半期,全世界界绝大多数国家(至少是大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这个时代环境中,独有美国革命家创造了“联邦制”,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和美国联邦制的相似之处。
2022-01-26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8 . 有学者认为“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因此,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稳定性B.郡县与中央的组织结构相同
C.宗法制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D.分封制具有防乱御变的价值
9 .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日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雅典模式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撤战争史》

材料三:英美模式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2)依据探究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的特点。
(3)依据探究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
(4)“光荣革命”创造的完美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5)依据探究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
(6)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
2021-10-26更新 | 99次组卷 | 16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

10 .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