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创新的主要史实。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权力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睡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衰退中的国内政治、经济体系,保卫边疆安全的能力逐渐低落,导致面临深刻的边疆危机。对此,清政府通过推行一系列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来“昭示主权”,比如在新疆、台湾等边疆地区设省。日渐减少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海防大门之后,面临着海疆危机,传统的边疆观不得不进行转变,清政府开始筹办近代海军。但是这些迫于外部压力之下的政策转变,忽略了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清末边疆政策的失误也非常明显。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2022-06-27更新 | 2076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摘编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及其创建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五品以上不试,上其名中书门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厌者得反通其辞。三唱而不厌,听冬集。厌者为甲,上于(尚书)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然后以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谓之“奏受”。视品及流外,则判补。皆给以符,谓之告身。

——《新唐书·选举志》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官员铨选制度简要评价。
2022-05-16更新 | 274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同杨阳《长城与草原威胁——明代农牧战争、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关系》

材料二   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战国秦汉时期与长城配套的设施包括边城、障城、烽燧、邮亭等,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其功能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阻遏游牧民族的南下,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方推进并加以保护;二是通过烽燧预警、信息传递、道路连接,强化了长城的一体化建设。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又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如杀虎口、张家口等。关城既强调其守边的功能,也注重其通关功能。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除了政府组织的大型马市外,一些交通便利的边关墩堡也逐渐发展成农耕、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聚散地。“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登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到了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明后期边将方逢时作诗云:“雁门东来接居庸,羊肠鸟道连崇墉。关头日出光瞳昽,于今喜见车书同。”这种情况延续到清代。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材料三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高牧畋(古指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摘自脱脱等《辽史》

(1)读图1、图2,提取其蕴含的主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长城的历史功用。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022-03-30更新 | 76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宋朝建立到仁宗时,全国兵额增加七八倍……军队大半来自招募。应募者要么是游手无籍之徒,要么是负罪亡命之辈。而且朝廷又往往因岁凶募饥民,遂使长大壮健者游惰,而留耕者胥老弱。如是久之,农村生产力日渐减削。且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虽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宋兵制以厢军伉健者升禁卫,然卫士入宿(厢军精锐到禁军报到),即不自持被(被褥)而使人持之,给粮不自荷(搬运)而扉人(雇人)荷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初兵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兵制实施的影响。
8 .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的重要时代,如图是该书内容的思维导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每日解读诗词<哈佛中国史6:大清>》


(1)传统观点认为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该书则认为清朝是一个“成就斐然”的时代。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2)考量一个朝代的历史,你认为应坚持什么原则?
9 .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人口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关系到同计民生的大事。

材料一 “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形塑的结果,其中编户齐民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户齐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基本动力来自国家间竞争的加剧,目的在于富国强兵。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行,并在汉代趋于定型。编户齐民对于“大一统”国家形态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家立户”,国家政权得以直接掌握国家人口,显著提升了国家获取赋役的能力,奠定了“大一统”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二是通过“户”及其相应的组织建制,王朝国家建立起了有效的纵向控制体系,加上家户单位的自主性治理,使得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治理效能大为提升。

——摘编自黄振华《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

材料二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讲:“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可见,城邦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持一定的公民人数,防止过大或过小。……实际上,城邦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公民条件的办法来控制公民的人数,公元前5世纪雅典几易公民条件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要保持一定的数量,就要包括鼓励和控制生育两个方面。

——摘编自王大庆《古希腊的人口和人口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编户齐民是如何推动大一统局面形成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口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