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下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成就


材料四   截止到2007年12月28日,我国已经与171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

——摘自颜声毅《中国当代外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分别写出与图示信息相关的外交成就。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021-11-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A)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外交取得了辉熄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満成功.

材料二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材转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议(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材料一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皮度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3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从朝贡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年3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950年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1954年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四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促进中国的外交近代化所起的建设性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归纳材料四的观点,并根据国际形势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综上,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2017-07-20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4 .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这些“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状态,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是一种凝固的“两极格局”,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但在毛泽东的视域下,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类国家决定,即美帝国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亚、非、拉等经济落后国家。这四类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团,从而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动的图景。

——李敏伦《毛泽东视域下的二战后世界格局转换及其外交应对》

材料二   1957年,苏联发射了多极洲际弹道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59年,火箭到达月球;次年,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形势下,前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和对外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强烈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从此,苏美对抗由革命与反革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与战争的较量,演变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苏联于1968年武装占领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挑起苏中边界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珍宝岛,继而又支持古巴入侵安哥拉,指使越南入侵柬埔寨,促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摘编自周启先《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之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新中国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并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在具体实施步骤上,毛泽东主张应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影响,而对于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承认的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摘编自张勉励《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式判断一以中美苏三方文献档案对比研究为视角》

材料二   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新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画外交的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些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中国还采取了什么外交措施?
2022-04-1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

材料二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访华行程。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和迎候在这里的周恩来实现了跨洋握手(见图)。周恩来对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哪一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制定这一方针的原因。

(2)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成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国家间外交的一些主要因素。

2018-04-0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并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10 .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1)为材料一中图一漫画写一句主题词。图二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请将照片加以分类,并将图序号填写在下表中。
类 别
图 序 号
屈辱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外交



(3)图④ 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2001年中国外交有哪些突出成就?请举一例。
材料二 新世纪,国际格局从结构到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缘格局、战略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4)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四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5)根据材料三,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6)根据材料四,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7)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外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2016-11-18更新 | 5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