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9-06-08更新 | 15503次组卷 | 167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宗法制正统观念的影响
C.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分封制等级体系的作用
2019-06-04更新 | 89次组卷 | 3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林芝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2019-05-24更新 | 257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永远固定于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A.国家的兴亡决定于神的意志
B.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D.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
5 .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宗法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受贵族权力制约的君主政体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2019-05-18更新 | 303次组卷 | 34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D.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2019-04-27更新 | 1172次组卷 | 49卷引用:西藏昌都第四高级中学2019高三下学期4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7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A.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2019-04-25更新 | 153次组卷 | 18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019-04-15更新 | 484次组卷 | 33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史记•周本纪》所载,周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由此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2019-04-04更新 | 471次组卷 | 25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